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看到事物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相互关系和差别,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语文总复习过程中,比较是一种常见的、特别有效的方法.一、题材比较题材是用来表现作品主题的社会、历史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不同题材可以表现不同主题.即使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创作意图的不同,其思想感情和表现的主题也不同.例如,同是写"雪",古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突兀新奇,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而柳宗元的《江雪》,冷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从比较中鉴赏,从比较中领悟,从比较中学到真正的写作本领。一、相同事物不同主题的比较教《白杨礼赞》时,为了讲清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写出不同主题的文章这一道理,就拿吴祖光的《高尚的白杨》与之比较,前者运用象征手法,赞扬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而后者则运用对比手法,讴歌白杨树独特的向上精神,批评那种明争暗斗的妒贤嫉能的人。名家名篇的比较自然不错,但拿无名之辈的文章来比较,效果未必逊色。谢继贤的《牵牛花》——青翠的竹丛怎么开出一片片蓝湛湛的花?原来是调皮的牵牛花攀上竹梢,把一朵朵喇叭花簪在竹姑娘的发辫上。牵牛花啊,你真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化妆师。不管在灌木丛、在黄土岗、在陡坡还是在阳台,在高墙……到处都看到你辛勤的身影。你每天用太阳公公赠送的金线,通过光合作用,织呀织呀,织出一张张缀花的地毡,织出一幅幅碧绿的垂帘,去美化别人,去挡遮烈日。有人说你只会攀附着别人往上爬,好象永远吹着喇叭,其实,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敢于攀上巍巍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介绍一种事物》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本单元围绕“学写说明性文章”这一主题,以“说明白了”为目标,编排了《太阳》和《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范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聚焦事物的主要特点,尝试适当使用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把事物“说明白”,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其获得知识。写之前,确定要写的事物、列出提纲,围绕中心梳理资料,为“写”做准备。写之时,细化提纲,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写之后,引导学生分享习作,进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认识类似事物一般采取两种不同方法:一是分别学习,多次重复,逐步区别和认识事物;一是用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达到区别和认识事物的目的。讲郑振铎先生的《海燕》,我自然会想到学生已经学过高尔基的《海燕》,就有意识地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比较...  相似文献   

5.
<正>比较教学法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时向学生呈现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内容,并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别它们的相同属性和不同特征的方法。小学语文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包括类比、对比、横比和纵比,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月光启蒙》为教学案例。一、类比类比指的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相似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在《月光启蒙》的备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6~19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经历了事物大小、数的多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实际量的比较过程,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高矮》一课的主题情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比较可找出事物间内、外部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其相同点和相异点 ,从而把握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 ,达到认识多类事物的目的。语文教师自觉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 ,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求同比较 在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说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蒋干 ,这从课题中就可知道 ,你认为是这样吗 ?面对提问 ,学生举棋不定 ,难以回答。于是教者引导学生回忆并提问启发 :《我的…  相似文献   

8.
一、临摹拼合创作法此种创作方法,是先确定一个绘画创作主题后,从不同画幅中,分别选择与创作主题有关的不同事物,临摹拼合创作成一幅画。这是一种半临摹半创作的绘画方式,它能更好地适应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初学者。比如创作《快乐的音乐会》,可  相似文献   

9.
课程整合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主题活动课程是整合课程中比较普通的一种实践形式。幼儿数学教育因此面临比较尴尬的处境。由此就可能造成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数学缺位"和随之产生的幼儿数学认知发展滞后。本文拟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出发,在现有的幼儿园课程实施背景下,帮助教师形成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价值和定位的正确认识,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提供支持。一、从《纲要》的研读中确立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1.《纲要》将以往单列的数学学科纳入科学教育领域,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幼儿的数学学习从传统单一领域的知识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和整合学习。主题活动所探究的事物必然包含数学方面的内容。幼儿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86年第12期吴道兴同志《<我要的是葫芦>主题探讨》一文(以下称《探讨》)是对该刊85年第4期张兴华、缪明华同志《<我要的是葫芦>浅析》(下称《浅析》)一文提出不同的看法。《探讨》认为:《浅析》对该文主题的归纳(其实也是教学目的要求)只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虽未违背教材内容。却脱离了学生实际,偏深、偏难,通过教学难以达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世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比较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  相似文献   

12.
林丽芳 《学子》2014,(6):77-77
正一、形象操作,激发探究兴趣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封闭平面图形,在各图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形成一个面,比较发现物体的各个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尽相同。然后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物中找物体表面,动手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不尽相同。这个导入,自认为有理有据,顺当得很。  相似文献   

13.
一、根据课文主题,设计比较阅读我们根据课文主题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在选材、写法等方面的区别理解。比如,在学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后,我推荐学生比较阅读高中读本一册“雅致的居所”系列的两篇文章:梁实秋的《雅舍》、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辞意双美的散文佳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说 《画风》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动手,善合作,会思考,敢创造。本课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用不同办法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归纳方式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掌握这一概念的过程。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形成学生概念的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史朝萍 《青海教育》2006,(12):24-24
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牢固。一、比较方法的运用例如《: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分一分》是小学自然课中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的第一课。它和《各种各样的果实》《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等课组成分类能力培养系列。分类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于较低的层次,新大纲中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一分》一课共有三项内容:按形状、颜色给几种几何图形分类;按运动方式给几种动物分类;用多种方法给叶子分类。给几何图形和动物按指定标准分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的事物分类标准是不同的,渗透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有了这一步知识的过渡,学生便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树叶进行分类了。给物体…  相似文献   

18.
李尚绩 《学子》2013,(6):67
一、比较阅读突出比较性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它们在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简单介绍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两种基本思路: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突出同一作者作品的不同风格,让学生加以区别比较。如,学习杜甫的五言诗《望岳》可与其另一首七律《登高》比较  相似文献   

19.
曹卫星 《中国教师》2011,(22):39-40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旨在通过比较显示异同,凸现主体事物,使其特点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将"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内容上、主题上或形式上有一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教会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并恰当地诱发学生的联想,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一、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外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需要,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联想方法。1.接近联想:即从比较接近的图形、式子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