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方 《新闻实践》2010,(10):50-50
近来,笔者选了杭州4张都市报一周的新闻版面,对照片的刊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4家报纸的新闻版大致差不多,平均63.5个,其中配有照片的版面平均为45.8个,而刊用记者的独立照片平均只有5.8幅,仅仅占所用照片的7.3%。在读图时代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浙江日报自去年一季度起,设置了采编数量、质量排名榜,将每季度采写甲级稿及编辑甲级稿位居前十名的记者、编辑列榜公布。这样做既有利于弘扬正气,鼓励先进,又能在采编人员中形成你追我赶,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1996年一、二季度的排名榜上,周咏南、王晓东、吴蒂、张燕、谷伊宁五位记者均二次名列见报甲级稿前十位。对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这五位记者,请他们联系工作实际,谈谈多出稿、出好稿的体会。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浙江日报5位“优质高产”记者的经验体会,本期向读者介绍的是浙江日报4位“优质高产”的编辑,他们对如何多组、编好稿各有招术。请听他们对此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编辑报刊还是编辑图书,要想做个好编辑,的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编辑”要投人好多精力,学习好多知识,做出好多尝试,历经好多磨难,甚至付出好多牺牲。“好编辑”的一生是在不断结识好作者、不断赢得好文稿、不断发出好作品中度过的。笔者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虽不算长,编发的好稿虽不算多,但却亲跟目睹了自己周厨不少好编辑编发出的不少好作品。现不揣冒昧,以小诗之形式,将编辑赢得好稿的七条“秘诀”总结出来,并告示天下诗曰.  相似文献   

5.
《庄子·徐无鬼》里说,春秋时代,楚国郢都一人从街市上走过,鼻子尖上忽然被粘上薄薄的白土,怎么擦也擦不掉,觉得怪难受的,他就请匠石(名石的匠人)来削。匠石把他的面部端详了一下,叫他立好,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能动弹。匠石抡起板爷,飞速地从他鼻尖闪过,那人只觉得耳边一阵风声,再摸鼻尖时,白土果然没  相似文献   

6.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9,(1)
人称写杂文、言论之类小文章是制作“豆腐块”,我常写点这号东西,便是“豆腐匠”了。在“出售”“豆腐块”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是稿件丢失。“豆腐块”虽小,但都是搜肠刮肚、挑灯熬夜制作出来的心血产品,投进邮筒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寄到,然后才是期待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8.
《庄子·徐无鬼》里说,春秋时代,楚国郢都一人从街市上走过,鼻子尖上忽然被粘上薄薄的白土,怎么擦也擦不掉,觉得怪难受的,他就请匠石(名石的匠人)来削。匠石把他的面部端详了一下,叫他立好,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能动弹。匠石抡起板爷,飞速地从他鼻尖闪过,那人只觉得耳边一阵风声,再摸鼻尖时,白土果然没有了,而鼻子却没有一点损伤。读了这段文字,真为工匠的斧艺所惊叹。他稍作“端详”,一斧下去,该砍掉的没有了,该留下的一点也没伤害,斧正的恰如其分。这使我想起了编辑编稿。写完稿子后,寄给编辑,总喜欢附上一封  相似文献   

9.
这组“札记”是笔者多年组版——看报——读书之余“捡”来的副产品,今凑成篇,以求教于同道。视觉平衡组版讲究平衡,如“重心”的平衡,整体布局的平衡。西方一种比较古典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保持人身体的平衡(包括视觉和心理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平衡”能使人称心和愉快。据验证,每当人们看到一种不平衡的构图时,就会通过一种自动的类比,在自己身体之内体验到一种不平衡。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11.
摄影记者不是“照相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在一些报社摄影记者正在成为仅仅发挥工具作用的照相匠。摄影记者成为照相匠,往往有着三类表现:一、成为文字记者的手。在一些报社文字记者指挥和调动摄影记者的情况很普遍,他们协作采访,但是,文字指挥摄影,往往在采访现场要拍场面或者要拍细节,有时甚至是要拍摄实证性的证物。二、成为编辑的腿。许多编辑有调动记者策划新闻的职权,于是他们会在反映环保主题的版面指定要有蓝天白云的  相似文献   

12.
﹃巴楚石匠﹄王文华秦明瑛“七一”前夕,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欢庆香港回归,一位身居三峡的艺术家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他将一份装帧精美、富含历史意义的《古钱见证历史》纪念卡,作为回归大喜的珍贵纪念(编号为1839、1840、1842和199...  相似文献   

13.
“编书匠”的名牌意识易学金【武汉】“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种中国的传统意识已为今人不齿。我添砖加瓦数年,以泥巴匠闻名当地,常窃喜为手艺“高人”。如今,列编辑行当十有余年,素以“编书匠”自居,这不是狂傲,一则想偷取“闻名”余威,二则对“高人”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4.
“编辑匠”是一个贬义词。把“匠”同“大师”、“名家”相对比,“编辑匠”指的是偏重编辑技能而缺少全局组织能力,或者既有编辑技能也有全局组织能力,但是并非作家、学者的编辑人员。编辑人员也不免自我解嘲:“我是编辑匠!”在这里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编辑匠”的工作,应该建立怎样一种价值观念? 一不少同志正在研究编辑学。编辑学体系可以包含许多方面、层次,涉及许多属性、功能。但是总会有一个基本的环节:稿件的编定。一部书稿或者一篇文稿,从作者笔下产生之后,要经过编辑的审读、加工等工作,才能发排。编辑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对文字的形式、词句、标点、条理,以及诸如格式、插图等等,要作全  相似文献   

15.
这组“札记”是笔者多年组版——看报——读书之余“捡”来的副产品,今凑成篇,以求教于同道。视觉平衡组版讲究平衡,如“重心”的平衡,整体布局的平衡。西方一种比较古典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保持人身体的平衡(包括视觉和心理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平衡”能使人称心和愉快。据验证,每当人们看到一种不平衡的构图时,就会通过一种自动的类比,在自己身体之内体验到一种不平衡。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才需要平衡的视觉构图作为补偿。依此而论,作为人的视觉活动和组版活动,就没有理由游离在这种“平衡”之外。  相似文献   

16.
“网”稿     
~~“网”稿@蒋跃新~~  相似文献   

17.
说“稿”     
“稿”,“禾”、“高”也。有“禾”又“高”才能成“稿”。“禾”,先须有种子。种子,种类繁多,单就小麦来说,就不可胜数。有的产量高耐水肥,有的产量不高却适宜山岗薄地;有的宜寒,有的耐热;有的抗倒伏,有的防锈病,各有所长。就一个地区来说,人们喜爱,土质适应,就可把它种上。要使“禾”长“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够的水分,优质的肥料,充沛的阳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人们精耕细作、锄草治虫,防灾防害等许多艰辛的劳动。“禾”要长“高”这么难,写稿  相似文献   

18.
阿鹏 《新闻世界》2005,(5):29-31
一个西装革履的控鞋匠,头蓄十分怪诞的足球明星“朋克头”,手提写有“擦鞋散打”的小广告牌,在街头一边“说唱”一边为人擦皮鞋。他滑稽的擦鞋“明星”造型、独出花样的“散打”擦鞋方法,形成收入不菲的打工“怪招”,给无数在激烈竞争中谋生的下岗职工及其他打工族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20.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