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工智能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虽然可以方便获取信息,进行多维度思考,但在有意识的自我过滤和大数据推送相互作用下,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使其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困境.随着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茧房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打破信息茧房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红坦  谭思玲 《传媒》2023,(7):71-73
“信息茧房”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信息窄化、信息割据、信息迎合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本文提出通过同步提升媒介素养,加速打破信息茧房;打赢网络阵地战,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明确网络警戒线,落实责任性“把关人”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破茧而出”,以维护、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在对信息偏食、观点极化、谣言传播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茧房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也存在诸多研究争议。为厘清信息茧房概念及其演化过程,本文从同质化困境这一重要问题出发,回顾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选择同质化、内容同质化和群体同质化三个角度对信息茧房概念及其领域内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技术、信息和社会四要素的互动,构建了基于同质化视角的信息茧房理论框架,并从人际扩散和技术助推两个层面解读同质化困境的形成路径,最终形成从信息窄化到群体极化的茧房效应演化过程。该框架旨在对信息茧房“有态而无形”的概念内涵提供理论解析,对现有研究争议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量化思路和研究切入点,并为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图2。表1。参考文献87。  相似文献   

4.
彭兰 《新闻界》2020,(1):30-38,73
信息茧房问题虽然因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它所指向的人们的选择性心理带来的信息视野狭窄以及观点、立场固化等,并非新的现象。从新媒体传播来看,人们的视野与其获取信息的路径以及相关的信息过滤机制相关,社交网络、平台、算法等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固化人们的信息获取路径、强化人们的选择性心理,信息茧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要破解信息茧房,同样需要依靠算法与平台的优化、信息供给侧的改进以及个体媒介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阅读中的信息茧房效应容易造成读者信息窄化与知识局限,识别信息茧房的触发因素有助于探寻破茧对策以促进阅读推广。文章选取信息特征、个性化选择、算法推荐、社交环境4个维度的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方法,对信息茧房效应的触发因素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阅读中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由信息特征、个性化选择、算法推荐3个因素联合构成的组态路径覆盖率最高,在非以上3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社交环境也会触发信息茧房。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或削弱数字阅读中信息茧房效应的阅读策略,以期为数字阅读中的信息茧房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泛滥与信息茧房现象共存,网络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日益下降,给网络环境治理带来更大困难。文章在分析信息茧房产生的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和过滤气泡三大效应基础上,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信息层面构建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信息茧房三大效应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发现,信息窄化效应通过个人层面和信息层面直接影响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群体极化效应通过个人层面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社会层面产生间接影响,过滤气泡效应则通过信息层面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社会层面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参与提升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相关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算法推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之成为隐忧的,还有信息茧房效应.本文阐释了当前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片面解读,并基于信息效率的工具理性扩张和技术反思的价值理性回归视角,丰富了信息茧房效应的概念维度.通过对典型算法推荐媒体平台知乎用户的配额分层抽样调查,本文考察了使用时间、媒介环境、媒介素养、社...  相似文献   

8.
张文彦  袁继慧 《出版参考》2023,(3):19-22+18
从社会知识史的视角看,信息茧房其实始终伴随着知识传承与传播的过程——面对知识生产广泛分散,人类便有了聚合的诉求,同质化、浅层次、机械化聚合的结果便是信息的茧房化。从读者角度看,阅读茧房是人类在阅读超载压力下的应激反应,是从现代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越来越突出的阅读症候。纸书阅读的精神特征与物质特征使其蕴藏着其他媒介阅读尚不具备的破茧力量,有着催化新媒介产品的元阅读价值。展望未来,纸书阅读或许会作为一种文化技艺长存,为置身信息宇宙的我们提供沉思的绿洲。  相似文献   

9.
张文彦  张艨兮 《图书馆界》2022,(6):17-20+60
目前,信息茧房现象备受关注,而已有的关于信息茧房的研究呈现诸多争议,国内学术场域混用了信息茧房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信息茧房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推进相关研究。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首先回溯信息茧房及其相关概念的原始表述,随后解读概念内容,最后辨析各概念的内涵。研究发现:1)信息茧房概念本质是一种对技术滥用的背景下受众自我选择能力受限的担忧,是表述模糊的假说;2)信息茧房及其相关概念在概念语境、受众行为、影响层面、选择机制、理论视角、威胁猜想等多个维度既有重合也有差异。因而本研究得出结论:在研究信息茧房时,需考虑概念的局限性,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考察概念的适用性,适当转向对回音室、过滤气泡、选择性接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银婷 《今传媒》2023,(1):118-120
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媒体时代,5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精准算法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千人千面”“我的日报”时代的到来,完美展现出了媒介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导致受众沉迷于“信息茧房”,从而加速了个人的时间危机。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信息茧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力求找出媒介技术进步是如何消磨个人有效时间、使受众裹挟在“信息茧房”之中的,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3):118-128
借鉴媒介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总体维度处于中低水平,细粒度中媒介参与、创建、制作能力要高于媒介信息获取、理解、判断能力;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类课程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能力高低有显著影响;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的认知、判断有很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环境下的媒介是信息内容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复合体,传播活动是在相互交织的双重网络中展开的。新的媒介环境中,关系的价值已经开始超越信息的价值,相应的,基于社会关系的同伴推荐形式正在超越过去关键词检索形式,成为用户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双重网络的性质将会为传播活动带来诸多变化,信息窄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群体在各种协同过滤机制和社会关系的作用下分化成为基于兴趣、既有认知或相似意见的不同群体,信息或意见在这些群体中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间异质的特点;群体内部有形成信息茧房,甚至是群体极化的可能性;群体间则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社会粘性有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任莎莎  田娇 《传媒》2018,(6):89-91
作为传播新技术群中的重要成员,算法新闻自出现之日起就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迅速抢占了市场并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但随着算法新闻的发展,"信息茧房"现象、价值导向偏离、低俗信息增多等伦理问题日益显现,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伦理问题,需要从加强用户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算法平台社会责任和加强网络平台治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我们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评价。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其可信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与其对于网络的使用或者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知觉易用性与网络的知觉有用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媒体多样化以及信息泛滥,使得以信息茧房为代表的信息消极现象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解析信息茧房成因,对破除其对网络空间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引导信息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采用逻辑规范化方法从信息空间、个人信息空间及其交互关系探索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结果...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评价。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网上不同类型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与其对网络的使用或者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知觉易用性与网络的知觉有用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UNESCO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设计测量量表并针对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与最优尺度回归考察影响媒介素养的因素.结果表明,数字阅读时间等变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及信息评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引导大学生数字阅读实践活动来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的政治和商业资本权力逐步让位于技术逻辑主导的用户权力,深刻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规范与伦理。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智能分发平台存在冲击政治领域绩效合法性的舆论风险。本文从2022年初Bilibili平台上观测到的一种特殊的舆情现象入手,尝试解析信息茧房概念与合法性的关系,探究信息茧房在该平台的成因与影响,根据M·韦伯的理性主义分析框架归纳当代媒介环境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