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网络洗稿规制的三重进路各有内在局限:法律进路的标准难以细化、执行效率低下,规范进路的规制激励不足、治理能力有限,技术进路的手段过于刚性、黑箱难以监管,因此网络洗稿的常态化及其对原创者的声誉收益与货币收益所造成的损害不可避免.但为激励原创所需的收益保护范围不必过大,权利保障水平过高也会显著增加未来原创的信息输入成本,因此有必要在重申激励原创作为网络洗稿规制之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区分简单低级的网络洗稿与复杂高级的网络洗稿,对前者通过技术的升级换代审慎规制、守住法律底线,对后者通过基于社会信用制度的行业规范柔性治理、保持规制包容,并以法律引导行业秩序的正确发展方向,确保非政府主体与非法律进路的规制目标与法律规制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洗稿这一社会公害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探讨了微信洗稿投诉合议机制的合法性与积极性,提出防范与打击洗稿行为的重点在于大力提升对侵权行为的判定与惩处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防范与打击洗稿要相关利益方通力协作,权利人要努力做好原创作品的表达与传播,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完善洗稿行为审查的投诉、帮助以及救济机制,政府和司法部门积极探索著作权行政执法的授权尝试,共同构建良好的内容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新平  何双 《传媒观察》2023,(6):110-116
自媒体“洗稿”屡禁不绝,可著作权制度中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剽窃”“独创性”“单纯事实消息”等核心概念缺少界定,法规抽象笼统,著作权人举证艰难、诉讼追偿得不偿失,司法流程复杂,判定标准不清,以致依法治理遭遇定性难、维权难和裁量难。纾解法治难题,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明晰核心概念和认定界限;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大维权技术支持力度和侵权违法成本;优化司法流程,诉讼与非诉讼、线上与线下并行,强化法治的同时推进德治,逐步形成德法兼治的“洗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9.
10.
冼春梅  王景周 《编辑学报》2023,(4):416-420, 425
洗稿是一种高级抄袭行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该研究结合编辑实践梳理洗稿典型案例的发现和甄别过程,归纳科技论文洗稿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其形成的诱因及学术不端属性。文字重组、结构拆分重组和图表文字互换是洗稿的常见表现形式;洗稿行为侵犯作者著作权。洗稿行为的有效发现和甄别,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部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注重细节,增强智能工具应用能力,严格初审把关。  相似文献   

11.
钟建林 《出版广角》2021,(19):45-48
在作者专业发展对论文发表的需求压力、编辑审稿过程对原创行为的追溯难度和学术评价机制对学术不端的考察困境等合力之下,洗稿行为日渐侵入学术论文领域.然而,学界对洗稿的定义、特点并未形成权威性、共识性的认知,学术论文洗稿因思维共性、学术参考、技术规避等导致判定困境客观存在.学术论文洗稿治理体系必须标本兼治:完善学术不端监测机制以"治标",强化学术道德约束机制以"治本",改进学术水平评价机制以"兼治标本".  相似文献   

12.
网络版权的有效保护对数字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以“洗稿”侵权为代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却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版权人的原创动力造成了巨大损害.为了有效解决以往确权难、取证难、维权难的尴尬局面,科技界与法律界共同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透明可信等优势特性提高网络版权司法保护的效能.通过依据区块链技术原理设计反“洗稿”应用场景,并掌握司法机关对区块链存证的认定标准,有助于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区块链+司法”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饶先成  徐棣枫 《编辑之友》2021,(7):84-90,112
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对作品的定向改编,通过转换表达模糊其违法性,造成版权法对洗稿行为的规制困境.人工智能洗稿行为在道德规范的求证下,不具正当性,应在外部性的义务规则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公众参与文化和模仿自由理论下,法律介入规制洗稿行为应保持一定的谦抑性,以保护公共知识领域.以道德为起点,形成法律、技术和伦理之间多元互动的规制路径,并在价值理性下培育人工智能共同体伦理意识和平台方的责任意识,以实现社会共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洗稿现象已泛滥成灾.文章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阐述了微信公众号的洗稿现状.从自媒体作者和受众版权意识薄弱,自媒体的逐利愿望等内部原因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原创作者维权困难等外部原因分析了洗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实质性相似"是剽窃认定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理论界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判断标准,司法界也没总结出科学可靠的判断方法,"实质性相似"仅仅还是一个定性说法,致使司法实践中"实质"二字经常被忽视,而仅凭"相似"就被定性为侵权,造成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6.
剽窃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侵权类型之一,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对剽窃的概念进行阐释,避免对剽窃进行不当的理解和适用. “接触+实质性相似”是剽窃行为的判断规则,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需要通过合理运用“抽象—过滤—对比”方法和“整体感受比较”方法来实现.合理使用是排除剽窃的依据, “适当引用”的判断应当考虑引用数量和引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版权法中,微量使用规则是实质性相似的例外。微量使用规则不应作为独立的侵权抗辩事由,也不应与合理使用规则混同。判断影视剧对他人作品的少量使用是否属于微量时,应采用普通观察者的视角。作品使用的量和质是判断微量使用的两个层面。量的层面在于判断原作品在影视剧中的“可观察性”,其主要考虑原作品的出现时长和出现方式;质的层面在于判断影视剧是否使用了原作品中独创性的表达。文章结合“我不是药神案”对该案适用微量使用规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抄袭、剽窃(统称剽窃)意即"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客观表现为:在自己作品中使用了他人享有署名权的作品或作品片段但未予恰当说明,并将由此产生的新作品以自己作品的名义向第三人作了展示。本文介绍了其认定方法和步骤,提供给与之相关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融梗”是网民的自创词,是指把他人作品中的精彩创意融合进自己作品中的行为。“融梗”与“洗稿”有相似之处,但不能等同。在《著作权法》语境下,“融梗”行为即指文学作品中对情节的套用,讨论“融梗”行为是否侵权,也就是判断文学作品情节相似是否构成侵权。司法实践中对于文学作品中“融梗”行为侵权的认定方法还是遵从“接触+实质性相似”规则,对于“实质性相似”的判断,众多案例中并没有统一的侵权认定方法,仍旧以个案判断为基础。在侵权判断上适用调色盘方法时,要注意对公有领域和特定场景中出现的内容加以剔除。在应对策略方面,司法针对恶意侵权行为要落实新修改《著作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作者可采取版权登记与标注引用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出版商在审核作品时也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20.
党永辉 《编辑之友》2016,(11):25-30
稿印本是稿本或零散的稿件经过编辑并影印出版的版本形态.稿印本可将稿本的优势发挥至极:从数量来说,稿印本能使稿本化身千百;就质量而言,稿印本虽不完全等同于稿本,但基本可保真存形.更为独特的是,稿印本可展示稿本正文之外的“闲笔”.稿印本编辑需尽量保持稿本原貌,也要调整格式或变换形制,以适应图书版式.稿印本将稿本与印本两个层次的版本形态并置呈现于同一个图书实体中,形成二重编辑及复合版式.文章从稿本影印的具体处理方式出发,从稿印本类型、稿印本底本的书写、稿印本的编辑及装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考察稿印本的初次编辑与再次编辑,从出版业务实践中总结稿印本图书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