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崇文佛山·全民阅读”的主题活动,全面了解佛山民众的阅读认知、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需求等基本状况,分析并研究目前影响佛山市民众阅读的主要因素,提出进一步推动佛山全民阅读的主要策略和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2.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2):123-123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号召广大民众好读书、渎好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读书好的良好氛围,引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之风尚,山东省图书馆多年来以“营造书香社会,共建和谐家园”为宗旨组织读书活动,全力倡导全民阅读,促进社会阅读,努力践行“山东省全民阅读活动宣言”,自觉承担起图书馆在促进全社会阅读中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在社会中有着传播知识、提高民众知识水平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推动全民阅读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阅读的内涵,对阅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对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激励策略对于促进全民阅读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对于引导民众积极参与阅读的行为,激发民众阅读的潜能和兴趣,培育民众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促进全民阅读工程新常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全民阅读的现状和激励的原因,概括激励措施对于全民阅读活动的作用,提出激励措施要符合国情、激励机制要坚持一定原则、科学地选择激励手段、注重激励运行的层次性、优化配置激励资源等运用措施,进而阐述多种运作模式.[结果/结论]在全民阅读工程中可采用政策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赛激励、舆论激励和目标激励等运作模式,各种激励模式互为补充,形成一套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不断提高激励程度和水平,将激励手段贯穿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推动全民阅读工程进入新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湖北大学创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开展阅读推广及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探索高校推动全民阅读的有效运行模式和阅读服务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赵大恒 《出版参考》2015,(12):41-42
随着“全民阅读”被写入十八大报告和2014年、2015年两届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活动”被关注和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民阅读”作为一个大的目标和概念,在落实过程中,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细分群体、全面服务的原则.其中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为不同目标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众多目标群体中,为农民工群体搭建阅读服务平台无疑是重要且优先的选项.  相似文献   

8.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9.
《传媒》2016,(16):96-96
本刊讯(记者高方)记者近日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部署,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更加广泛和深入开展,引导少年儿童健康阅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总局决定于9月正式启动2016年“百社千校”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于慧妮 《出版广角》2018,(12):85-87
2006年以来,全民阅读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次浪潮.全民阅读工程的推动实施需要学者们关注并提供智力支持.然而,全民阅读的研究成果却并不丰硕.《全民阅读从创新发展中走来》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研究全民阅读的学术专著,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学术著作的空白,丰富了专题研究学术构成,也对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星 《今传媒》2013,(4):47-48
在“大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更加引起人们的思考.我国的全民阅读率(除去教材、教辅)仅为20%,这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媒介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笔者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为研究对象,以书评为着眼点,分析和评价了该报在书评工作方面的特色、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做好图书评介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国民重拾对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并推动国民阅读,俄罗斯继“俄语年与读书年”等一系列专题年后,2015年又在俄罗斯全境举办“文学年”活动.文章通过介绍“文学年”活动开展的背景、活动方案的安排及运作情况,透视俄罗斯在“文学年”框架下开展的阅读促进与实践活动.对于这一专题年活动的了解与认知,将有助于引起我国对阅读文化与全民阅读的关注,给推动全民阅读、进行阅读推广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到“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列为国家八大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实现了全民阅读工作在国家规划中的历史性突破。文章以“流动书包”和“丢书大作战”为例,分析了当下全民阅读推广的两种方式,即政府主导的服务方式和社会多元主体主导的活动方式,二者在运作主体、推广方式、渠道选择、目标定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在全民阅读推广实践工作中,可将二者有机融合,构建服务与活动相结合的阅读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倡议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团体,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征文活动.之后,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经过十年的时间,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正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同时,我们高兴地看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出版企业,正在积极有序地加入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行列中来,并且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生力军,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引导市民的阅读行为、保障市民的阅读权益,将南京市打造成一座书香四溢的历史文化名城,课题组对南京市民的阅读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市民的阅读需求以及地方阅读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并论证了由政策保障、推广主体、参与主体、推广客体、推广对象等要素构成的“书香金陵”全民阅读体系框架,并对进一步推动“书香金陵”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若干建议,这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至2021年,我国全民阅读已走过15年历程.2020年10月,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印发,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全民阅读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业界和学术研究是我国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的三大重要力量,三者的协同融合将促进全民阅读研究框架向全民阅读研究领域演进,推动全民阅读实践凝结阅读文明的结晶,提高全民阅读的品质和效率,并解决一些亟待合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超 《出版广角》2021,(12):94-96
全民阅读致力于将阅读活动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寓读于趣,寓读于法,寓读于序,能够有效地推动全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媒介激趣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方法是破解谜题的钥匙,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循"序"渐进,能让人的阅读渐入佳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全民阅读由来的历史背景,梳理其演进历程进程,为充分理解和把握全民阅读在我国的传播与实践,进而影响和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及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历史演进及其在国外的发展响应研究,从全民阅读在我国现实实践中所呈现的“系统工程”“法律保障”“战略布局”3个方面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阅读生态环境, 让全民阅读氛围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政府、文化企业、民众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这场举国运动中.书香社会建设为全民阅读推广指明了方向,促进阅读立法为阅读服务提供保障.全民阅读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当坚持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以多层次校园阅读和公共图书馆为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可以陶冶民众的情操,提升全民的素质修养,新媒体阅读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阅读习惯,给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模式和途径分析,探索图书馆在新媒体阅读环境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领社会阅读、共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