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环境伦理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伦理规范而言,此二元关系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价值塑造.传统儒家思想中“尽性”之“己”、“人”、“物”三维关系的说明,则能为环境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虽存在方位词“外”,但未受重视.本文在参考、综合以往方位词的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词的源流及演变进行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分别从“外”的甲骨辞例内容、“外”与“内”的反义对立关系、及“外”的字形字义等进行描述与分析,并结合方位词“外”的参照系统和先民的认知心理方面作补充说明.另外,我们认为甲骨文中并不存在方位词“后”,本文在余论部分将阐述“毓”“后”“後”之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5.
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既有各自的内涵,又相辅相成.简单地说,“三维目标”的关系可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顾钰民教授认为,“双主体说”在逻辑上、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颠覆“主客体说”,从而,与流行观点一样,把“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对立起来.其实,他所说的问题并不存在.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过程”与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包含教与学两个过程;其次,“双主体说”对主体标准的界定并没有问题,主客关系不是从地位、功能与作用来界定的,而是从认识与实践关系来界定的.正因为对主客关系的误解,顾教授未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的真正根源,亦未能发现在不同层面“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两者能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大学俄语“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对大学俄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实现俄语素质教育的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可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初学素描的人,画中最易出现的毛病便是“灰”或“花”.平常我们所说的“灰”,是对明暗关系而言,画面明暗对比不足就是“灰”.该黑的不黑,该亮的又不亮是造成画面“灰”的原因.解决方法是亮部可以调整擦亮,暗部重点的地方可略为加深,以增加明暗层次的丰富性.这样,即可使之具有强烈的色调关系而使“灰”的毛病消除.  相似文献   

9.
“或”与“且”表示两种不同的逻辑判断关系.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对其关系辨别不清,屡屡致错.现将常见错误归类并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陈述了对“信”、“达”、“雅” 之间的辨证关系的理解,肯定了译文“雅” 处理的必要,从“正畸”,“锻词炼句”,“抽象”,“译文的形象化”,“雅俗得当”五个方面阐明了“雅” 处理与提高译文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易.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自《易传》提出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概念以后,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争论,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学习代数式应先掌握好代数式的“读”与“写”,因此: 一、正确读代数式代数式的读法一般有两种读法,一是按运算关系读;二是按运算结果读. 如a b,c-4,m·m,a2-b2,a b2a2-b.按运算关系分别读作:“a加6”,“c减4”,“m乘以n”,“a的平方加b的平方”,“a加b的平方”,“a的平方减b”; 按运算结果分别读作:“a与b的和”,“c与4的差”,“m与n  相似文献   

14.
与郑东先生商榷“通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东先生设想的“通识教育”有切实的意义.但还应有一种更基本的能力,这就是正确地自我认识的能力.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除了处理好显性层面上的各种关系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处理好隐性层面上的三组关系,即“多与少”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悟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翻译系统“五要素”和“八要素”的“五行”与“先天八卦”定位,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八卦”来解读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翻译中“叛逆”的实质及其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刘大椹的“神气说”主要由“神气”、“音节”、“字句”构成,三者的关系是从“粗”到“细”的关系,刘大魁讲究从具体的写作“操作性”提升到一种审美性。在谈到三者关系时,他也是按照古代文论感悟式的语言论述三者的关系,本文试着寻找出刘大抛在论述“神气”和“音节”的关系时,未能明确谈到的理论过渡桥梁——“势”。  相似文献   

17.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有些数学竞赛题,数字繁杂,计算困难,真是“山重水复”,但当你仔细观察、分析、计算,发现某种关系时,便觉得“柳暗花明”了.这类问题,对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启发我们的思维很有好处.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不能割裂开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将“实践”概念引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思想在实践上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相似文献   

20.
“行”解     
《童区寄传》“行牧且荛”中的“行”,课本注为:“从事,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先看“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牧①放牧牲畜.”《辞海》“牧①放饲牲畜.”这里“牧”都是被解作动词用.结合课文应解为“放牛”.“荛”,动词,打柴.“且”作连词,表示“牧”与“荛”之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由此可知,课本“行”的注解是讲不通的.《中华大字典》释“行”“⑤适也.见【广韵】.《辞海》“适(?)⑤正(?)”作副词用.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