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声音     
正●莫言称自己的文学梦依然强烈日前,莫言带着他的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亮相北京,莫言说:"尽管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作了很多演讲,但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强烈,一直在做着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准备。"据莫言介绍,他一直在搜集材料,并到一些地方做了调查和采访。"我正在写新小说,新作品会跟我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有一种内在联系,因为我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但  相似文献   

2.
闫晗 《中学生百科》2023,(29):18-19
<正>余华、莫言、苏童和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作家的主题是“你为什么写作”。余华写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牙医,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莫言写的是想给自己买一双皮鞋,写小说发表就有稿费了。只有苏童实实在在地说他当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面如何热爱上了文学,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等到前面三人演讲完毕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他说:我太愚蠢了,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相似文献   

3.
讲故事的人     
《当代学生》2013,(Z1):41-42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时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演讲中,莫言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他的文学作品,讲述了自己代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  相似文献   

4.
<正>一道小学语文试题居然难倒了大文学家。难道真如莫言所言"和小学生语文能力相比,我现在就是幼儿园的水平"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鲁豫采访他时说他语文功底深,莫言笑了笑说:"我还差得远呢,自己连小学的语文题都做不出来。"鲁豫一愣,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莫言开始回忆一件往事。  相似文献   

5.
芳华 《当代学生》2013,(Z1):64-65
2012年11月5日,"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闭幕。在大会举办的"中外文学获奖者论坛"上,作家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  相似文献   

6.
作家声音     
正莫言谈新作《锦衣》的创作莫言最近集中发表了一批新作,那么他在创作这些作品和修改打磨这些作品时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莫言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一次徐则臣来北师大参加活动,我说我写了个剧本,要不要给你们看看,因为在我的记忆里,《人民文学》好像发这种戏曲类的剧本比较少,没想到则臣很愉快地答应了,说他们很期待。之后由于春节比较忙碌,也因为当时没有想好一个好的修改方案,因此一直没把剧本修改好。《锦衣》这个文学剧本在2014年的时候写好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澳大利亚演讲时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到自己第一次"成功作文"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写一个运动会的作文,"其他同学都写了运动会的许多场面",而他"只写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场篮球赛",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他写得生动,很有戏剧味道。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莫言的获奖与他这"戏剧味道"有很大关系。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8.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9.
<正>与莫言结缘是源于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正好在莫言家,问我要不要给女儿签个名。虽然当时莫言还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我很喜欢他书的风格,觉得机会难得,就欣然"要求"了。莫言送给我女儿的书是《蛙》。当拿到书时,打开扉页,看到上面一行洒脱的行楷:"送给心原小朋友,等你长大可看这本小说。"女儿拿到这本书时,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也就是红色小说和古典作品,一开始纯粹是看故事,从来也没想过以后自己也能拿笔写。“那个时候,我认为作家的职业是神圣的、非同小可的。”后来,莫言的一个邻居启发了他当作家的梦想。“那个邻居是个右派,经常向我描述济南一个作家的情形,说那个作家‘腐败’到顿顿吃饺子的程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就想,我将来当作家是不是也能过上这么‘腐败’的生活呢?从此,我就梦想当作家。”但是,莫言一开始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按照‘文革’期间的阅读经验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11.
乡土情结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路遥、贾平凹、莫言等都曾倾尽笔墨去赞美和歌颂。李佩甫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乡土作品更是独树一帜,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一些时间里,我的写作方向一直着力于‘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我是把人当作‘植物’来写的"。他的作品从对乡土纯朴民风的讴歌赞美,发展到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痛心,无不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幸福     
赵盛基 《初中生》2014,(1):14-14
正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央视《面对面》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40多分钟的访谈中,尽管他略显疲惫,但始终保持着朴实、幽默和魔幻的风格。当主持人董倩笑问莫言"你幸福吗"时,莫言随口答道:"我不知道。"在董倩的追问下,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我读到一篇采访莫言的网文。对话中,莫言坦言自己是一个悄悄长大的"孩子"。这种悄悄长大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小时候长得难看,而且又馋又懒,所以在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等人的眼里,莫言成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然而,正是这种不受欢迎、不在舞台中央的成  相似文献   

14.
金庸读巴金     
<正>我最初读巴金先生的《家》,是小学六年级,正在浙江海宁家中,坐在沙发中享受读书之乐。哥哥见我正在看《家》,说道:"巴金是我们浙江嘉兴人,他文章写得真好。"我说:"不是吧?他写的是四川成都的事,写得那么真实,我相信他是四川人。"哥哥说:"他祖上是嘉兴人,不知是曾祖还是祖父到四川成都去做官,就此住了下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师     
<正>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老师,让你一生记住并感动的是恩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终生难忘的是一位只教了他半年的体育老师。为什么莫言对这位体育老师常怀感恩之心?读一读,你也会感到亲切和温暖。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位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  相似文献   

16.
能成事的人     
正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一个商人朋友家里喝完早茶,觉得不舒服,在床上躺下,然后就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安徒生在逝世前不久,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有一位音乐家对他说:"我要给您专门谱写一首葬礼进行曲。"安徒生说:"我写了一辈子童话,给我送葬的人,多数会是小孩子。所以你写的这首进行曲,节拍最好能够配合小孩子那种细碎的脚步。"  相似文献   

17.
<正>第二讲反思:由常规而逆转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写作文真难,许多话别人都说过了,什么文章都有人写过了,我真找不到可以写的东西了。"也有人说:"越读书越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了,人家都写过了。"这使我想起自己初参加工作时认识的一位文字功底非常好的教师,他研究歇后语,积累了很多素材,准备写本书。有一天他在书店发现了一本研究歇后语的书,于是长叹一声,就再也没有去做这项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文章发表,没有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8.
余华对于暴力的描写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迷恋地步。在他与张清华对谈中,余华说出了另一个促使他偏执于暴力书写的内在驱动力——"骨子里的喜欢"。他说:"从理性来讲,我不认同写暴力,但在写作时我又非常振奋,《兄弟》下部也是这种情况,可能这是一种矛盾,知道它不好,但骨子里又喜欢。"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一束     
正莫言获诺奖后推出首部作品集《晚熟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中,汇集了他创作的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都是莫言说给大家的"新故事",依然取材自"故乡人事",但面貌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20.
正【名师导言】说起线索,笔者不由想起了莫言在瑞典学院上的精彩演讲。那次演讲时间并不短,可全世界的听众无不为之倾倒。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当他选择"讲故事"作为演讲线索的时候,穿越时光的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