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礼记》有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也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中都包含有以道德教化人的意思。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今年恰逢"而立之年"。我们说一个人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讲的是在不足百年的人生历程中,30岁的人就应该学业有成、成家立业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到达了"而立之年",在学科建设上也是大有成就的。如果按照"德"、"言"、"功"的标准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之所"立"在"立德"方面的表现是倡导并把思想教育中的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美德、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价值观等树立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在社会教化中树立起传递真道德和正价值的标杆;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中"依道立德"的道德哲学运思路线不仅向人们表明了"道"与"德"相异相通的内在关联,而且昭示出"德"之普遍存在的伦理本质;他以"玄德"、"上德"、"常德"等诸种具体形态诠释出"德"自然无为的普遍本性,并指出"物之德"与"人之德"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源于"道之德",即按照"道"的要求或以"道"为标准去行动。鉴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失道"之后的"下德"教化状态,老子否定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之解决方案,提出了修"德"复"道"的道德修养理论,并以其"三宝"来应对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复杂关系,以期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上德不德"理想状态从而使道德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道德教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从“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无一不提醒着我们要时刻铭记“以德育德、以德治校”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5.
教师兼具德、才、情、识四方之长,而“德”须为首要、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坚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的熏陶者,更应是道德的引领音。老师以自己的道德情操、思想修养、人格气质所构成的精神辐射,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濡染感召的作用。教师与育人,如鸟之双翼,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梅贻琦曾经对学校教育有这样一段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作为一名教师,追求最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我们的理想,而这种理想正是基于教师这个称谓和对教育这份事业的认同和热爱。  相似文献   

7.
<正>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敬仰有加。从"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到今天的尊师重教,都充分表明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这种尊重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地位,更源于对教师道德的特殊要求。为人之师,首先应该在道德上成为示范和楷模,但当前的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然有一些"害群之马"夹杂其中,导致"鱼龙混杂"。因此有人认为,当前的师德"已经滑坡",还有人认为,"教师的神圣光环  相似文献   

8.
乔文雯 《中国教师》2013,(12):78-78
<正>都说校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师者之师,可见校长应担负指引和教导教师的责任。回顾自己从教的二十年,从做班主任开始,一路走来,对教师的个人成长颇有看法和心得,在此与青年教师分享。一、"德"才兼备,"德"比才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是在对我国传统的"为师传道"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提出的新时代教师标准.新时代教师"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角色是围绕"传道"展开的,即教师要传"德"之"道""知"之"道""思"之"道"和"信"之"道",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使命.这既不同于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也不同于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技术教育,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正>一路走过来,我的教学生涯快到50年了。我想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的青年教师,一个教师的发展,需要"德"(师德)、"观"(教育观)、"理"(理论)、"行"(实践)和谐统一。这四个因素中,"德"是基础,一个少德、缺德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的。"观"是核心,"德"需要"观"的正确引领。"观"直接影响到"行",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来支撑。"理"一方面彰显"观",另一方面对"行"施以作用。然而,这四个  相似文献   

11.
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从孔子的名言中,我们体会到,做人要做君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成人之美"这句名言,就成为了我校的校训,也成为了我校的教育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平台,为师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一、提高教师素质,成就教师成长之美1.加强师德培训,立德树人。近年来,我校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考试以及聘请  相似文献   

12.
秦国以法家的赏罚理论为指导制定国策,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终灭六国.秦统一后,继承了法家不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加之专任刑罚,阶级矛盾激化,以致速亡.秦因法家思想而兴,也亡于法家思想.从秦运用"刑德二柄"的法家思想及专任刑罚到汉代采用礼法并用的"霸王道杂之"的转变大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这近百年的时间可以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大变化时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汉两代统治思想变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正>"德才兼备"是对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德"比"才"更重要,没有"德"作保障,教师的"才"很难传递给学生。教师的"德"从哪儿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即"修身"。由此可见,"修身"是教师成长的基础。而今,有一种普遍而又片面的观念,将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定位在"修业"上,即专注本学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97-101
《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和儒家道德、理想的集大成者,君子之德"受于天,缘于爱,始于孝,成于仁,终于命"。从历史考察,由孝到仁是君子成德的核心路径,是由西周春秋分封宗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从普遍意义讲,孝是私爱,仁是博爱,由孝到仁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惟有自我觉悟的君子才能够做到。爱是出于人本心的,是天生的,君子之德根源于天。当德行理想在现实遇到阻碍,人生无法把握时,人们就只能寄托于超越性的"天"。君子的最高境界是"知天命",君子之德是天赋的,对"天"的信仰给了君子坚守和实现德行理想以信心和终极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语》和《金刚经》的"德"都以"修己惠人"为目标,都非常重视"德"的教化,也都把推行"德"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但两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宗派的作品,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德"的态度、分类、教化以及表现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有这样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成才需先成人,德育对人才的培养起了核心作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纵观当前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到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学生,如何用真情、真心、真诚感化学生,如何让德育富有特色及生动有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钦州市德育的新鲜经验和探索,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7.
<正>"立德树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半壁江山。"立德"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也不朽"。"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强国之基,是为人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18.
孙翔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6):128-131
曾国藩的教化兴家之策有二"八"传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针对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一种可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撰写的《道德经》。《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道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主要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其实无论是民族精神、思想政治还是公民道德,在广义上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和领域。道德素质教育则主要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有恶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可以通过教育和教化来"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