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乡土中国》一书,探索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在《乡土中国》阅读中应用的必要性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深度阅读和应用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理解《乡土中国》中的社会问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能够提出有根据的观点,并进行推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2023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曹多勇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与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人文主题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通过赏析德贵这个典型形象,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需要调整策略和思路,与高考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蕴涵着丰富的思辨性教学资源。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辨教学中,可以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与特点,采取“内容梳理,归类全书概念;话题探讨,聚焦思辨训练;任务驱动,把握逻辑思路”等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归纳观点,概括全书和篇章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整本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季锋 《现代语文》2006,(8):112-112
民俗化是斑斓多彩的,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的几篇课反映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化的熠熠光辉。本仅以《端午日》和《本命年的回想》作一比较赏析。沈从、刘绍棠都是名乡土作家。沈从的《端午日》虽然不长,但这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极富人情美和地域风情美。被誉为当代乡土学举旗人的刘绍棠,其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北京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回忆童年时代过年的习俗与欢乐场面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乡土中国》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是,在国内,他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乡土中国》,而费先生也以为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得意的一本。这本书的著作风格有点像随笔,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与一般的随笔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例  相似文献   

12.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对于《乡土中国》的《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论语》等儒家典籍也是解读的关键。文章用《论语》引出“公私之争”的问题,提炼核心观点;分类理解《论语》等儒家典籍,通过对“仁”“忠”的反驳,建构起驳论逻辑;最后以《论语》中的“父为子隐”为理论依据,辨析公私冲突中的价值选择,印证中国乡土社会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体系,从而完成对中心论点的最后论证。  相似文献   

15.
老师领进门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改编自现代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先生的散文《老师领进门》。文中刘绍棠先生深情回忆了给他启蒙教育的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极其特别,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成为中国重量级作家。  相似文献   

16.
当下研究者多从社会学和整本书阅读角度研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在语体风格上的交叉渗透现象也颇具特色。承载叙事功能的文艺审美语体与学术科技语体交叉渗透,其叙事语段有第一和第三人称形式,有连续和离散的组合方式,读者可在充满审美性的乡土叙事中进行认知,便于《乡土中国》所承载的社会科学知识形象传达。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哈代分别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小说描绘了各自乡土世界里的自然美、人情美,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以《边城》和《还乡》为例,比较分析两位作家的生态思想,探讨其共性:追求优美、从容、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善至美、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他们理想的境界。他们关注人性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希望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两个部分评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首先介绍本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在肯定了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本书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