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国家教育部同意设立的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是以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名字命名的数学学科的单项奖,是国内奖励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全国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一个小山村。父亲苏宗善是个贫苦的农民,一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到了苏步青能上学的年龄,被父亲送进私塾。9岁时,父亲想方设法筹借了一笔学费,送他到百里外的平阳县城,进了新式学堂读书。  相似文献   

3.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莫基人和创建者,是蜚声海内外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大师.潘懋元教授坎坷曲折、富有传奇的一生,对于全面研究潘懋元教育思想,全面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潘懋元教授的一生,可谓是一位世纪学术大师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止于至善的奋斗、革命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激流 《教师》2012,(7):7-9,2
"山奇峰挺秀,水韵涛为魂,天高风如羽,海阔我作鹏";"人奔五十志犹坚,本应随波顺自然;所幸秉直尚顽固,常执棱角应方圆……"。这两首普通的诗词,是一个志存高远、刚毅执著的追梦人所作,也正体现了他做人诚实可信,做事执著认真,自信豪放,永远登攀的优良品  相似文献   

5.
20年来,研究会带领全国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我国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力量。通过组织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研究、优秀中学数学教育论文评选、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等,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教育研究、教学的优秀人才。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坚持真理、鼓励创新成为研究会的优良传统;继承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育创新中再立新功,成为研究会新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作为公益物还是私有品的辩论 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推动力。政府的税收赶不上快速增长的高等教育费用。大学扩招成为传统上提供免费或享有较高补贴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挑战。各种高等教育体系备感压力,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建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的“社会契约”。家长和学生负担越来越多的学费和其他费用。现在,原本是免费公共高等教育保垒的欧洲甚至也开始向学生收取学费。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和教育成本的快速上涨,政府资金难以单独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所有国家都在寻求非政府资金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然而,高等教育财政是极其复杂的,与成本分担政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仍需厘清,包括学生与家庭分担的成本比例问题、学费问题、学生贷款问题等.本文分十个命题详细讨论了上述问题,试图以此指出并廓清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中存在的普遍误解.  相似文献   

8.
陈兴德 《上海教育》2009,(15):76-77
【主要贡献和实践】 1978年潘懋元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1984年教育部将该室改所并下达编制,潘懋元教授被任命为所长;1986年该所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博士生;1991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别津贴;1999年,英国Hull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土学位:2001年,他坚持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成果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体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而具有其工具价值;还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具有其本体价值。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生经历,可以促进个体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获得。其中,文化资本包括人格素养、闲暇文化和身心素养,社会资本则包括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归属感等。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事业离不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属于人文社科研究的范畴,其研究对象与社会密切相关,其行为结果产生的社会影响往往是广泛而深远的。注重并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提升其社会责任,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信心,也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一、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内涵及其类型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不同的方式总结概括,也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与反思,可将其理解为一种社会行为,而  相似文献   

11.
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地需要有合理的政策工具为其保障。以《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基于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维度构建起《意见》文本的二维分析框架,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工具,剖析《意见》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的特点与不足。研究发现:《意见》在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上存在差异,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供给型政策工具其次、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少;三类政策工具内部的次级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不够均衡。结合目标要素来看,政策工具在十大目标要素的达成上都有所运用但各目标要素在使用政策工具的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别;各类目标要素在具体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出具体政策工具使用单一的特征,同时为达成特定的目标来选择基本政策工具时存在一定的偏好性。未来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应着眼于: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的结构,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比例;调整次级工具内部的失衡,加大“短缺工具”的供给力度;重视目标要素的整体发展,改变工具使用的单一特征;以目标为工具选择的依据,提升目标与工具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着基于声望和任务不同而形成的等级性,这与追求社会正义的价值观——均等化产生了冲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等级性的合法逻辑,而均等化则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价值追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等级结构的现状,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合理定位,在各自层级范围内提高声望;高等教育系统应该形成行业自律,保证各层级的良性发展;政府需要重视高等教育系统各层级的连续性,并给予尽可能公平的待遇。  相似文献   

13.
每一所高校都是办在特定的区域,属于特定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因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都必然具有区域性特点,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重要路径。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和思路设计往往是建构在不同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秉持乐观积极、不求完美、拒绝平庸的人生信念,耕耘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多年,学术成果颇丰,其论著《找回大家精神》已先后再版4次,是一位思想深刻、观点犀利、视角独特的教育学者。  相似文献   

15.
张建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2+121-F0002,F0003
由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董泽芳教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武汉)地质大学等一批教育部重点大学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高教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有所缓解。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阶层,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及人们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公平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现代语境下容易滋生某些垄断性、自利性、独白性思想与行为.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分裂与导向偏离。因而可以借鉴具有批判精神与解构特性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反思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独白”语境,批判其非规范化的话语场域、非合作的话语思维、非一致的话语表达,主张重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对话”语境,为塑造力量均衡、民主协商、平等对话、技术进步的对话范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还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话语结构,女性参与率低,论文被引用率低,并且越往学术界的上层女性越处于不利地位。学术界的社会分层虽主要遵循普遍主义,但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仍会影响学术界的判断以及女性的自我判断和努力程度,加上学术工作的"男性工作模式"假定、学术评价的"劣势累积"效应、学术竞争的"锦标赛"制,以及女性承担生育职责和过多的家务劳动等原因,女性走向学术顶端更难。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的变革过程中,政府以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角色推动变革,旨在使高等教育的各部门、各层次能够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因此,研究高等教育政策变革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与必然。由浙江大学徐小洲教授和浙江师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形成因素可以统称为教育病理。现有的教育过度、教育性失业、知识失业等理论未能全面确切解释当前教育病理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滞胀的概念。从教育的投入、生产、产出过程考虑,从框架上全面探讨教育病理的形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教育滞胀概念、列出了其表现并提出其理论架构,为进一步研究教育病理、创新教育经济学理论做了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