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和态度,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人力车夫群体文化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具有地域性。  相似文献   

2.
一人力车在现代的大中城市已基本绝迹,但它曾经是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于城镇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一种人力挽拉的、供人乘坐的单座车辆,以拉人力车为职业的人就是人力车夫,或叫黄包车夫。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力车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邱国盛 《历史档案》2003,2(1):119-124,131
自从19世纪末人力车被引入北京以来,直至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交通工具一直都在北京的城市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拉人力车也成为当时北京市民谋生的重要职业之一,而庞大的人力车夫群体也因而构成了北京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民国以后,北京的人力车夫已引起了城市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关他们的调查、记述在各种文  相似文献   

4.
拉人力车工作异常艰辛,但入行门槛低,不需要技术,强壮的身体是他们最大的资本。长期奔跑在尘土飞扬的街头,被汗水、雨水浸透的衣服无以替换,车夫健康严重受损。由于无钱治疗,人力车夫不仅自己遭受病痛的折磨,也因劳动能力的衰退而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之中,近代中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民国时期的旧中国,人力车行业的悲惨生活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张雨新 《兰台世界》2016,(1):118-120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西安现代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车成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大街小巷。西安人力车夫并非主要来自郊区破产农民,而以沦陷区难民、灾民居多。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所得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在社会底层艰难生存,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食物,用于购买衣物和医疗的费用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6.
这位爷     
老北平人力车夫的影像资料并不鲜见,但是这组老照片却别有意趣。照片拍摄于1946年,拍摄者已不可查,但从照片上反应出的信息来看,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我们不妨假设:有一对外国夫妻,在1946年来到了中国北平。古老东方的一切都令他们兴奋,这其中,北平街头穿梭往来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7.
“要坐车吗?”麦健珠摄在德国慕尼黑,有一种别具特色的人力车:车身干净锃亮,车顶插着鲜花,车夫身穿黄衣,格外引人注目,这无疑是慕尼黑的一个景观。(1999年8月19日摄于幕尼黑市中心广场)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老舍先生描写了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1947年,在山东省烟台解放区,一美籍职员纵车轧死中国黄包车夫杨禄奎被判刑两年。这桩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当时却轰动了中外,不仅因为这是中共执政史上公审外国人第一案,更因为受审和被判刑的是名美国人,正如一名实地报道该案的美国记者所说:"美国人为轧死一个中国人力车夫而被判刑并作公开道歉,在中国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这是第一回  相似文献   

10.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通过作为人力车夫骆驼祥子这个人物描述了老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作品中对中国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描写并运用北京方言,老舍把北京方言中的精华锤炼成具有特色的文学语言,既有强烈烦人北京味儿,又有自己的风格,成为白语文运用的典范。本文通过由竹中伸,立间祥介,中山高志翻译的《骆驼祥子》的三个译本的对比对照,比较,分析,研究其中对北京方言的把握进而探讨中国文学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13年秋冬时分某天,鲁迅在大街上看到几个壮汉围殴一名人力车夫,当晚在日记中愤然写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北京的交通工具,是以骡马车和人力车为主的.那时的人力车,大街小巷,集市庙会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3.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雷家了。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街头,问询起雷家,复印店小工、宾馆服务员、人力车夫、文具店老板娘和出租车司机都迷茫地摇着头:“雷家?什么雷家?”  相似文献   

14.
1946年9月22日晚,美国海军士兵在上海街头打死无辜市民一人,即臧大二子(本名臧咬成,又称臧大咬子)。战后美军士兵在上海横行不法的程度,至此臻于极顶。上海舆论大哗,至美军事法庭宣判凶手无罪后,其愤怒亦臻于极顶。抗日战争胜利初,上海市民本对美国盟军持欢迎态度,但不久就因美国士兵的胡作非为转为厌恶,又进而对美国政府持强凌弱的蛮横和国民政府的软弱自卑产生反感。兹选辑部分中美交涉此案的档案予以公布,道供研究者参考。——选编者张爱平1.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致美军驻华总部函海(1946年10月5日)查本市人力车夫臧咬成(…  相似文献   

15.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通讯员网络在单位体制下面临重构与完善.基于国家治理的结构性需求,在党报通联机制的积极运行下,各单位投入到对媒介资源的竞争中,党报通讯员在多方行动者的互动实践中逐步完成了身份嵌入,这一媒介实践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生活机遇,创造出向上流动的社会空间.党报的通联实践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党报"组织者"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1936年,上海的《新闻报》与苏州的《早报》在苏州的联合发行的市场行为,引起了各方利益主体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政治与利益的纠葛。苏州、南京、上海的报纸对此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苏州的报夫职业工会(派报公会)也拒绝送报,南京的相关管理机关做出取消联合发行的处理。这一系列的反应折射出各利益主体在民国中期报业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似乎更能适应数字社会的老年人群体,银发冲浪族在从接入互联网到融入数字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着不平等,是一个值得在数字社会化语境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银发冲浪族日常数字实践的质化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在数字媒介接入环节中的不平等隐患来自其在基础设施占有、行为动机催化、知识体系建构三个关键节点的后发劣势;而在银发冲浪族融入数字社会的日常实践中,不平等体现为数字菜单筛选、社会角色想象、关系网络建构三个层面存在的矛盾与悖论。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数字社会化具有日常实践中的必要性、实现程度上的基础性、信息环境内的强制性,属于一种刚需性融入。而在这种刚需性背后,则折射出数字社会中老年群体正在遭遇的隐性不平等与歧视。  相似文献   

20.
刘书田 《青年记者》2016,(27):111-112
清末民初之际,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技术进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传达交流的工具进入上海市民文化视野。广告作为报纸版面内容的组成部分,能折射出社会需求变迁。书籍出版业是早期上海《时报》广告的主要来源,这些名目繁多的书籍广告是窥探上海文化焦点变迁、出版事业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