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促成了第二次同共合作的实现,是时局转换的枢纽,也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正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五十寿辰,蒋介石在洛阳"国寿台"上发表了《报国与思亲》的演讲。随后蒋、宋分别,宋美龄去了南京,蒋介石先由洛阳飞太原见阎锡山,再飞济南见韩复榘,然后再到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拒绝了张学良的抗日请求,调兵遣将准备围攻陕北红军,要一举歼灭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抵陕西省西安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事变"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日本法西斯被打倒了,抗日的人民军队强大起来了,一万万四千万人口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得到了真正解放,在那里,人民实行民主,农民获得土地,而全中国人民在这种鼓舞之下,亦认识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相似文献   

4.
1937年1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已是数十日前的“旧闻”了,可它的真相依旧被种种混乱的传言所掩盖,引发着各方面的揣测,舆论也开始有了滑离事变真实意图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事变并未完成它的使命。正在绥远的范长江感受到事变的巨大震荡,杂乱的宣传状况促使他奔向西安,一探究竟。此后范长江的报道使西安事变的真相昭然若揭:他在新闻事业上也取得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苦寻已久的思想归宿。一、首次向外披露了西安事变和中共的真实情况范长江曾在西北进行过历时十个月的考查旅行.行中游记陆续在《大公报x上发表,反响很…  相似文献   

5.
于涛  张敏 《兰台世界》2007,(2S):58-5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它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重要契机。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地方实力派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而在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中,作为占据并经营山西多年的阎锡山,在西安事变整个过程中的活动尤其显得举足轻重、引人注目。那么,  相似文献   

7.
(一)1936年11月,陈诚和我乘机飞洛阳,钱大钧和祝绍周在机场迎接,安排我俩住在洛阳军分校。蒋介石先召陈诚去见,不到三分钟,又约我去见,我进门看到蒋和陈还在内门口寒喧,我敬礼后,对蒋说:“委员长和陈总指挥谈话,我可等一会再来。”蒋说:“你的辞修兄一样都是自己人,我和辞修兄讲的话你可听,商量的事,你可参加意见,请你一同进来吧I”我心里想:“陈最怕都下爬得和他一样高,这几句话可叫他和我分家了”。进门后蒋和陈坐东首,我在对面西首坐下。蒋问陈武汉近来情况怎样?陈洪一些武汉省府改组事,接着谈成立武汉行营和主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摘自《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的《在白区新闻战线上》一文。标题是摘后加的。陈翰伯同志“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是新闻出版界前辈,生前曾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1936年,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供职的第一家报社就是张学良将军办的《西京民报》。西安事变是他到报社后第二个月发生的。1936年12月14日他开始担任《西京民报》总编辑,直至停刊。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转换时局枢纽的大事件。它的发生,有多种因素,有内因外因,有近因远因。其中,又多是与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相关,当时的东北大学则发挥了把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联起来的桥梁作用。一、办抗日大学办抗日大学是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针对中国民族矛盾不断尖锐化,逐渐明确的办学方向。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得到了张学的大力支持,又逐渐复苏起来。张学良特别强调继续好东北大学“,武要保全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为办东北大学,本人已先后捐款约200万元,当初的在于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朱磊华 《兰台世界》2001,(12):32-32
65年前的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旨在逼蒋抗日的军事事变,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由此第二次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次对中……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选辑收有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孔祥熙、张静江、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密电49件、电2件、函2件。均选自我馆所藏的档案。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救国主张和杨虎城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严正立场。 记载了孔祥熙向张学良提出在释蒋后对其人身安全的保证,复对张杨进行分化,劝杨背张释蒋;冯玉祥愿意作为释蒋的人质而亲身赴陕,并派人劝说宋哲元、韩复榘拥蒋,和宋哲元在西安事变中的拥蒋立场、韩复榘在蒋被释回后的拥蒋表态;南京方面处理西安事变所谓“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和阎锡山的救蒋活动。 记载了蒋介石被释回后对张学良的迫害,坚持所谓不得“牵人容共及陕甘特殊化”的反动立场,并以政治分化、军事压迫为手段,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破坏;孔祥熙先则诱骗杨虎城、于学忠接受南京方面所谓“撤职留任”的命令,继则加以分化,争取于学忠以孤立杨虎城。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一般不作删节,其对革命和人民所加的诬蔑辞句,亦不作改动,以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转机,亦是由内战到全国抗日的转折点,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深远的。现从馆藏有关档案中选出西安事变的电报48件,其中42件系何应钦发给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及伪广东省府主席黄慕松的密电。对事变善后处理情况及各派政治势力尖锐复杂斗争情形,记述甚详,从反面为我们研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为保持史料原貌,凡电文中的诬蔑不实之辞,均不改动,谨请读者鉴识。选材中,几黄慕松已有复电并无内容者均略,仅在标题上用“*”符号标出。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已过去了七十个春秋.当时我正在西安高中上学,有幸耳闻目睹了这一伟大事件.现就记忆所及写成此文,供人们了解这一伟大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作璋 《兰台世界》2012,(19):40-41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爆发及最终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的主角张学良和于学忠是两位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李克农写剧本《你走错了路》被俘团长高福源幡然醒悟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正是全国形势非常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西安事变前夕,著名报人张季鸾赴西安休养、与蒋介石谈话以及与松本重治约谈等史实,发现他是始终主张维护国家统一、赞成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从这样一种时局观察、国家观念和政治立场出发,他在西安事变后开始酝酿并逐步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中心等主张.  相似文献   

17.
18.
《兰台内外》2009,(6):50-51
噩耗传来 1936年12月12日,我在上海。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忽然跑到我的寓所说:西安发重兵变,委员长下落不明。”闻此噩耗,不啻睛天霹雳。当时上海与西安的有线电报、无线电报以及陆地、空中交通皆告断绝,过了好几个小时,仍不能得到准确消息。而各种流言已传播全球。英文报纸竞根据流言作了头版的大字标题。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蒋介石最早的亲信干将,也是张学良交情不浅的南京朋友,他是钱大钧。1936年12月12日黎明,陕西临潼的枪声划破寂静夜空,钱大钧时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职责所在,他奋力保护委员长,背部靠近肩膀的地方被东北军的子弹穿透,鲜血顿时染红衣襟。2015年7月,《千钧重负——钱大钧将军民国日记摘要》在海外出版。据钱大钧的儿子钱世泽透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