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2.
王光英  张广奎 《时代教育》2007,(6Z):145-145,149
张炜的《古船》展示了上个世纪中国人的苦难,而这种苦难从老隋家三兄妹隋抱朴、隋见素、隋含章的人物描写上更是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这三个人物中隋抱朴又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隋抱朴追求超我和倍受压抑的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及其心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走近张炜     
走近张炜剑非我曾经以为,张炜是一位很难接近的作家。看他厚厚六卷本的自选集,十多幅张炜的照片,方脸,粗眉,英俊又冷峻,总是负重沉思不宜打扰的神情。读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古船》,男主人公隋抱朴也是英俊而冷峻,独自在老磨房里思考,在深夜的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4.
为求治世良方,隋抱朴沉思苦难,追问罪孽,深入人性深处分析苦难产生根源。为此,他牺牲了个人幸福,呕心沥血,面壁十年,将自己的灵魂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生生煎熬,却收效甚微。同时,过多的形而上思考也使缱丧失行动能力,脱离群众,成为一个可敬又可悲的怪人。  相似文献   

5.
第一步,除“怯”。“怯”是兴趣的障碍。之所以怯,是因为心中无底。采用“就病谈医”式的讲评,效果很好。第二步,助“兴”。有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乐趣,从  相似文献   

6.
记忆之所以可贵 ,是因为它是失去的东西的一个烙印 ,不是贵在美好 ,而是贵在失去 !失去是不能挽回了 ,于是记忆可贵地留下了。在文学创作中 ,认识到了不可避免的失去之后 ,失去就会成为写作的一种资本 ,为人为物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古船》中的悲哀便是在不断地失去中酿造的。古镇里的隋家老大隋抱朴身有体会地尝试了这样的悲哀。隋家本是古镇的三大家族之一 ,而且是“三大”中最旺的一个。当时 ,他们的粉丝厂连锁店远远近近十多个。后来 ,斗地主 ,隋老先生事先将大大小小的厂子献给了国家 ,家道也弱了 ,隋老先生赶不上“斗地主” ,从骡子…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会妒忌他 我们班数学最差的要数学生作业时教过的。”我很赞赏地对她 鹏了,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是15点点头,回为珍是鹏手拉手互助 分。开学第三周,我惊讶地发现他活动的小老师。这时学生红也接 竟然连乘怯口诀都不会背,乘怯口说:“老师,你给他少扣点分,给 做不来,除怯更不用说了。这儿年他九十儿分好了。”其实我也这么 也不知道怎么混过来的。没办法,想的,可我故意间:“为什么啊,这 只好从头抓起,有空就问他到身样不是不公平了?”“没关系的, 边来背口诀。证好,六年制四年级我们又不会妒忌他,他从…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小说贯穿了对道家文化观念的阐释,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顺应自然”、“抱朴守真”、“崇俭抑奢”、“柔弱不争”等。然而,他又不是把小说作为道家文化观念的简单载体,而是用儒道互补、中西结合的方法使这些文化观念现代化了。  相似文献   

9.
启事     
“药王”孙思邈是华原县(今陕西耀县)人。他父亲和村里不少乡亲都患有雀目病(夜盲症),他成为当地名医后,对此病仍毫无办法,为此他非常焦急,很想找到一种特效药。  相似文献   

10.
名人大竞猜     
1.年届44岁的她自出道以来20年在流行乐坛长盛不衰,一直以狂放不羁的行为吸引全球的眼光。生儿育女后,她又从“坏女人”变成了“好妈妈”。最新版《大英百科全书》将她列入词条,形容她是“摇滚乐史上首名引起重大注目的女性”。2.尽管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他用颤抖的手举着火炬点亮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圣火。他是拳击史上最传奇的人物,现在成了联合国的和平大使,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救援。3. 一代围棋宗师,出生在中国福建,14岁东渡日本。去年5月,他过了88岁的生日。他强调“围棋不是胜负,而是调和”的观点。4. 世界三…  相似文献   

11.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当代文坛上的一部力作,是作家对过去一段言犹未尽的历史的反思,作品挖掘着人们貌似熟悉其实深埋的真实--人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隋抱朴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外表沉默寡言而内心却偏执疯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这一形象分裂的人格结构,以对其形象做出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12.
终于踏上了北宋二程子兄弟的故里--嵩县田湖镇程村。读二程子的书这么多年,夙愿一朝得遂,既喜且怯。“喜”中更多的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怯”则是近乡情怯的怯。二程子的哲学,一直是斋主的精神故乡,此番朝圣之旅,睹物生情,谨记一点感想于此。  相似文献   

13.
“隋境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学家提出来的,“隋境学习”是一种使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它还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布拉德从小患有妥瑞症.无论在教室、电影院还是餐厅,他都无法控制自己发出各种怪声,做出怪动作。这种病无法遮掩.因此时刻引来误解和憎恨,他被老师罚站,所有的孩子都叫他怪胎,就连亲生父亲都无法接受他“顽劣成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种奇特的语言现象,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作出相反或相对的解释、说明或判断,看似矛盾、离奇,不可思议,实际上却含蓄隽永,更切合题旨情境,更能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阐发深刻的哲理。如: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例 1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诗,诗人被贬谪岭南 (即“岭外”),一旦赦免,其归心似箭,急于与家人团聚的心情,自不待言。可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怎么会“近乡”而“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呢 ?这岂不逆情悖理 ?可仔细品味,又合情合理。诗人…  相似文献   

16.
习作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抒隋言志,还是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文中凡是有“我”出现的才能显出生气、活气、勇气、志气、骨气、文气来,文中无“我”则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给人隔靴搔痒、隔墙对话之嫌。  相似文献   

17.
一字之评南宋有一位学者名叫李耆卿,著有《文章精义》一书,其中说:“《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对前代传世经典作品进行了非常贴切的评论。这里评论六部作品,用的是两相比较的手法:“平”与“激”相对,“乐”与“悲”相对,“勇”与“怯”相对。《文章精义》还有一条一字评,是针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几位说的:“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以四种不同的水流来形容四种不同风格的文章。设想奇妙,评论也非常精到。现在,你能不能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  相似文献   

19.
常听到有人这样向别人介:“这位是于永正老师的高———王晓虹老师。”也常听到有这样对我说:“晓虹,我好羡慕,有于老师这样的师傅多幸福!”听到前者,我惶恐不安,只能怯地说“高足谈不上,谈不上”;听到后者我则充满着自豪与幸。是的,当于老师的徒弟的确很福。不过细细品品师从于老师以的感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头。因为开始我是被逼进于老门下的;因为我是他众多弟子流泪最多、挨训最狠的;也因为离他最近,了解得最多,得到的益也最多。1995年,刚刚被任命为教导主任的我,在学区执教了《黄继》一课,引起了当时任教研室副…  相似文献   

20.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生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和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