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从出版之日起就倍受评论家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以一位黑人男性为主人公,展示他的成长历程,但众多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人物在小说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主要描写黑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灵世界。她的代表作之一《所罗门之歌》讲述绰号为“奶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奶人在家中得不到自由 ,父母令人窒息的冷漠的婚姻生活 ,甚至母亲和情人的汹涌的爱对奶人来讲也是一种桎梏。而在离家的旅程中 ,他获得了自由 ,找到了自我 ,找到了自己的根 ,也了解了祖先的辉煌过去。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历来十分关注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即使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作者也为我们成功的塑造了彼拉多·戴德这个黑人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名字的由来及其寓意,人物的魔幻主义色彩,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以及飞翔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彼拉多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4):23-28
《所罗门之歌》中的空间战争、规训话语、他者属性等权力具体表征揭示了意识形态无孔不入的社会现实:"林肯天堂"作为物质空间,成为权力之争的焦点,黑人杰克等人获取主体身份的潜在性,让当权者产生空间焦虑从而杀心顿起;麦肯的规训话语无法得到社会认同,于是他只能对家中女性和生态环境施以暴力,令文本呈现出生态女权主义的革命性;派拉特以他者性成为光彩形象,却又在权力结构中遭遇归顺和同化。小说秉承莫里森一以贯之的后现代风格,将权力机制中的身份主题演绎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5.
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通过对一名探求自我的黑人青年的心路历程的描写 ,阐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 ,并指出只有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才能在文化上对自己的价值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6.
汪顺来 《英语辅导》2011,(2):204-206,21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生变化,反映在文学体验上,就是传统的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从一统向多元变迁。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元性,为文学尤其是族裔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少数族裔作家对空间一直都很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对空间的表征和诠释。本文从空间批评理论的视角审视《所罗门之歌》中空间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阐释文本中的空间意象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空间体验和黑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一部关于昌人男性成长的小说。小说揭示了黑人男性只有回归到本民族的风范中,才能抵御外来的现代邪恶,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在西方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展现奶娃在派拉特这一精神引领者指引下的寻根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艺术魅力,并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黑人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奶人"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见证了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证实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可以引领整个黑人民族飞翔,飞向自由。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歌为故事的主线,用黑人音乐记录非裔黑人在美国的痛苦遭遇,音乐叙事在小说中有着记录历史、表达愿望、安抚心灵和重塑自我的功效,这种叙事策略反映了作者对黑人音乐的感悟并表达了由此而产生的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星 《文教资料》2009,(24):20-22
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权利的民族,在托妮·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往返旅行,在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表面隐含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真实.本文结合族裔文化语境考察<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文学原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始于飞翔止于飞翔的U型叙事结构是《圣经》中U型叙事结构的变体。小说结尾处主人公从所罗门高地飞向黑人的故乡——非洲这一过程使他明白了"只要你把自己交给大气,你就可以驾驭它。"  相似文献   

13.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摘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幅充满了魔幻想象的世界图景,借助典故、神话传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建立黑人男青年成长经历的叙事结构,在美国社会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阳光与激情的黑人形象,探寻黑人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文化传统,进而使黑人在生活中得以超脱现实世界的贫困以及心灵的空虚。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使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5.
黑人传统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种族偏见,尤其是所谓种族“智力差异”的偏见却始终存在。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对持种族“智力差异”偏见的人的有力的反驳。它展示了黑人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艺术魅力,是一部了解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刘晓明 《文教资料》2014,(21):29-31,3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相似文献   

17.
成长话题是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它也是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文学作品中始终如一的关注点。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经历,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主人公奶娃的"飞翔"一直被看作《所罗门之歌》的主题。然而在奶娃"飞翔"的同时,另一名黑人青年哈格尔却走向死亡。哈格尔之死表面上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但奶娃与她的关系实质上是父权制社会中两性之间支配与从属关系的体现。而哈格尔之死则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反抗失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转喻对于小说叙事中语境的重构往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耳环即是如此。作为一种人体域中的部分代整体转喻,耳环在小说的叙事中得到了强调,不仅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线索,而且对于小说叙事细节的提升和小说主题的凸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功能已超越了它原有的物质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