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曾以《雨巷》一诗风靡全国。以前的戴望舒传记有北塔所著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和王文彬所著的《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两本传记,2007年5月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祟文书局出版的刘保昌先生的新著《戴望舒传》,将戴望舒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发行,一方面体现了文艺研究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曾以《雨巷》一诗风靡全国。以前的戴望舒传记有北塔所著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和王文彬所著的《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自三十年代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通过对湖北著名学者刘保昌新著《郁达夫传》的深入解读,在进一步理解郁达夫坎坷人生的同时,也对刘著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5.
2007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博士的敦煌学专著<敦煌艺术十讲>,该书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和探讨了敦煌艺术,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理解,并以敦煌与中国文化交融的视角,阐述了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将敦煌艺术、中国文化艺术与史迹交替呈现,为读者理清了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及界定.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流变史中,繁富的地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定区域内作家个性的养成,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学不断发展。荆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其精神内质不断得以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审美生成,尤其是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7.
刘浩 《考试研究》2014,(4):93-95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学业评价》一书,对教师专业成长、学业评价、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概述。该书的创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明确有效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2)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展开;(3)改善终结性评价的机制;(4)提出教学、目标、评价三位一体的观念。这本探讨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有助于学业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学科教学评价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南炳文先生的论文集《明清史蠡测》,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全书44万字,是南先生自6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史的力作.史料翔实,纠正前人的论证,是该书第一个特点.翔实的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史料如果不确切,必然误导结论.例如,《绥寇纪略》、《平寇志》、《明通鉴》等,均记载王左桂、王子顺为两个人.但经过作者深入分析研究,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王左桂、王子顺实为一人》一文中.提出“王左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它的诞生到壮大都对传统采取了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郁达夫在这方面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迟桂花》的创作中,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以及相应的艺术情趣与美学观念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古华1980年完成的《芙蓉镇》是一部借鉴并发扬民族传统与文学传统的优秀长篇小说。民族习惯、民俗生活、民族人物性格的书写与突破成为作品的一个显要特色;对现代文学传统的借鉴,集中外叙事文学的写作传统于内,完成了“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的变迁”的写作初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心战》是苗枫林同志编著的又一集大成力作。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心战史这笔丰厚的人文遗产,耗费五年心血,博览各类史料,开创性地构建了具有中国人文传统的心理战学术体系,为我们奉献出一部极有教益的军事理论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八十一梦》的分析,认识到张恨水先生对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的扬弃继承和对西方审美方式创造性的同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举重若轻地创新,在创新的过程实现文学的意义和对文学价值、人生价值的超越,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14.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5.
<正>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院长黄瑞国教授主编的《妈祖学概论》2013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妈祖文化传承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海峡两岸也是全世界首部提出"妈祖学"这一概念,并系统加以论述的学术著作,因此出版后,在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7.
正冯敏著的《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一书作为"宁夏师范学院学人文库"系列的一种,于2013年9月由黄河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正式出版。数年来,冯敏女士一直致力于唐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就是多年来其学术成果的一次总结。《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共计18万字,除了绪论外,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首先对唐代的文化机构和学科门类进行了介绍,接着对唐代的文学、史学和艺术如绘画、书法进行了概述;第一章  相似文献   

18.
李贤智 《教育史研究》2009,(6):85-86,91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史学科如何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发挥其应有价值,成为我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国内教育史研究者顺时应势,对本学科领域进行反思的研究论文一直没有中断。在历次教育史学术年会上,教育史研究者们为摆脱学科发展的困境和危机展开了积极、广泛的讨论。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学者们深刻剖析了本学科陷入困境的原因,对史料建设薄弱、研究方法陈旧、缺乏现实观照以及思想较为保守等问题明察于心;  相似文献   

19.
人的素质是遗传和教化的共同结果。从遗传学角度看 ,素质为每个人所共有。但人是否具有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素质 ,则取决于社会对人的教化和培育 ,取决于社会对素质的重视程度 ,“素质”理念的科学性和素质培育方式与途径的合理有效性等。国际间日益加剧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都把人的素质问题推到了当代理论和现实的前沿。作者紧紧抓住这一前沿问题 ,把素质研究扩展到国民素质研究 ,并建构为“学”,这使素质问题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系统研究国民素质学的理论著作 ,《中国国民素质学…  相似文献   

20.
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保昌撰写的《聂绀弩传》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聂绀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他的一生,不断地打破命运对他的种种局限,辗转海外,四海为家,几番身陷囹圄,时作狮子之吼,经历复杂。道路崎岖,为救亡呐喊过,更多地却是致力于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