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乡土作家杨逵与杨青矗,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创作各有特色,但他们在反映广大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与斗争精神方面却有着共同性,都是苦难农工的代言人,为自己时代的农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在艺术上都沿着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真实而深切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本文基于他们的创作都是为苦难农工代言的共性,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他们创作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周口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尉然,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优秀的乡土小说,其小说文本独特而出色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以喜剧笔调书写悲剧内容、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本色地道的乡土原生态语言运用、鲜明现代性的凸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台湾乡土作家杨逵与杨青矗,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创作各有特色,但他们在反映广大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与斗争精神方面却有着共同性,都是苦难农工的代言人,为自己时代的农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在艺术上都沿着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真实而深切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本文基于他们的创作都是为苦难农工代言的共性,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他们创作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生长在西海固地区的回族女性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始终坚定地站在西海固的乡土大地之上,以其敏感细腻的女性观察视角和亲身的日常生活体验,真实地表现生活在西海固乡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让人们直观地体验到西海固地区的贫瘠与苦难,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生存之苦难时的从不放弃希望与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乡土小说走到今天逐渐陷入困境,作品不再有以前的轰动效应以及从前那种对人性熏陶感染的功能。同时,乡土小说作家也脱离了农民这一庞大读者群,作家都市化趋势也造成他们创作题材的匮乏。乡土小说理论的滞后,混乱,缺乏针对性等,都应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苦难叙事独具特色,通过声音与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苦难的无奈与沉重;通过多元叙事与时空重构阐释出苦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幽默与讽刺显反射出苦难的荒诞与隐痛;通过日常生活伦理的解读实现苦难的顺应与救赎。莫言小说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苦难叙事的超越与突破,让所有卑微的生命面对苦难的压迫时能够平静面对、无所畏惧,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士兵 《文教资料》2012,(7):23-24,26
文学与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的,文学作品必须反映社会现实才能实现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当下最具活力的文学样式,新世纪中短篇乡土小说就从苦难、权力和城乡关系三个方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吕伟 《现代语文》2007,(11):57-57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存在主义哲学对余华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苦难意识的来源——母族长期被迫害被奴役的残酷现实,实质——生存现状和历史命运。张承志笔下的苦难是对现实存在的感受,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关注苦难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新时期小说中的作家同样具有这样的人文意识,他们或关注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痛苦的裂变,或讲述社会底层人民为生存条件而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或冷静叙述着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实世界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2.
死亡一直以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把握性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探讨和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心态,五四乡土小说家积极地正视死亡。其死亡叙事就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以巫代医"思想的愚昧、"吃人"风俗的残酷、宗法礼教观念的顽固,以及乡土社会平静的生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冷峻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通过论述,论文意在揭示五四乡土小说死亡叙事的思想价值,从而找到更深入更本质的理解五四乡土小说的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路遥从小深受陕北乡土文化的熏陶,加之他个人曲折艰辛的生活经历,使其对养育他的黄土地有着敏锐、独特而又透彻的理解与感悟.因此路遥在创作中,总是将丰富多彩的陕北乡土文化渗透其中,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路遥以其娴熟的乡土叙事,为我们重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展现了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四种范型,我们试图从城市化意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整合、"人文精神"的反思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虽然产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性:它们既有对理想化、田园牧歌般生活的讴歌,也有对美好人情、人性的歌咏,以及对具有美好道德的乡村消逝的挽歌情调。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家人生经历、个性不同,他们也呈现一些差异:京派乡土小说主要以美好的人性重造民族伦理道德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浪漫与诗性的,而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主要以批判资本主义、树立民族主义旗帜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刘恒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存之重,对人在生存与意义、灵与肉、本能与文明、情感与道德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挣扎中的生存状态,作了最冷静的描述,并对人类的苦难根源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苦难作为鬼子小说创作的主要对象涵括了现实生活表征、人性灵与肉的交锋融合,凸显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知关系和惯用的悲剧化叙事范式。苦难不仅是社会现实生活、人性的现象性呈现,更是鬼子对社会现实生活、人性及其二者关系的本体论思考。以此为基础,鬼子"爆发力"创作理论在作者要求、作品深度及创作社会诉求等方面得以全面建构,显现了鬼子小说立足于地域、民族基础之上的、普泛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莫言和余华都擅长苦难叙事,但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却不同。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莫言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