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腹有诗书课自雅。下校到洪山高中,听了一节龚光正老师的《死水》,他整节课都是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诵读主要分了五个层次:第一遍诵读,了解诗歌大意。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了现代新格律诗的几个主要特点,并让学生结合作者与背景了解了《  相似文献   

2.
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深受人们的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  相似文献   

3.
有所坚持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初中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地强化了诵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常常借助诵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因为: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性灵的人文学科,具有情意性和模糊性。容易触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心志,激发学生的惊人之举、奇妙之言,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迭起。教学就是要关心学生的未来,要为他们的生存发展作好铺垫。但高投入,低效率状况仍困扰着当前的语文教学。“诵读”教学不失为冲破这一困境的一方良策。它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诵读教学有其不可估量的优势:它显示了语文学科和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由此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诵读教学要因势利导培养习惯,诱发兴趣;诵读教学要把握粗放精要之度,让学生遨游于书海,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诵读教学要使学生在与书文交流中碰撞与交融,达到情感的共鸣,感悟形象,品味真情。诵读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人格获得完美。  相似文献   

5.
“美渎”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朗读方法,“美凄”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喜的是,叶老所倡导的“美读”正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中盛行。综观这些“美读”指导,我发现老师们都使用了各种“助跑”方式。下面,我尝试对这些“助读”艺术做一个初探。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老也曾说:“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诵读是文化积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龚维勇 《学语文》2006,(4):23-23
古时语文教学强调诵读。蒙童入学,老师只是要求熟读、背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诵读一定量的文章后,老师才“开讲”。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经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他又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8.
许育红 《考试周刊》2009,(13):62-62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剌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诵读的功效。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对古诗词教学,加强朗诵及朗诵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像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这样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反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对于“诵读”的目标要求。从低学段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到较高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  相似文献   

11.
诵读是语文学习中有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然而相当多的基层教师不擅长诵读,更多的是缺乏引领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他们亟需也渴望得到这方面的教学借鉴与专业指点。为此,2006年11月3—5日,河北沧州教育局教研室举办了“沧州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讨会”,有近600人出席会议,其中196人以“我与诵读、诵读教学”为主旨提交了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品味文章意蕴,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2.赏析关键词句,感悟作者情感,从作者的“别”样人生中寻找成长启示。【课前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生平经历。【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是的,  相似文献   

13.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4.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15.
曾经观摩过两位老师执教《兰亭集序》,整体上看来大同小异。说“大同”是因为两节课都遵循语文审美研读之道,对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话和探讨.同时都注重声情并茂的诵读:“小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品味上,一位老师从品析语言入手,来体验作者“乐、痛、悲”的情怀,另一位老师却漠视了语言本身的情感性.通过比较抽象空洞的概括方式来解读文本.因而细节的“小异”最终导致课堂效益的“大不同”。前者精彩生动,后者枯燥乏味。先看课堂片断回放:  相似文献   

16.
巴燕芳 《中学文科》2009,(13):79-79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中,要实现“读”的高效课堂,就要顺着“言语形式”走进“言语主体”的情感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诵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篇”文言的音韵、节奏、虚词、章法、特质进行诵读,由此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那么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就像有人说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不无道理,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相似文献   

20.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