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前行 实施措施:2004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办实事、讲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教”字为左右结构.左上是“爻”字,左下像小儿形,右边是一只手持鞭子。按“六书”说法,这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新编说文解字》说是形声。并解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古敬恒、刘利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职学校要在“新”、“活”、“严”字上做文章,走活“招生一培训一就业”满盘棋.抓住时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6.
1.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一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  相似文献   

7.
张佳佳 《中学教研》2010,(5):F0003-F0004
1道之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道.一达谓之道”.从“行”从“首”,其含义也就由“行”与“首”二字综合而来.“行”,从彳从亍,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首”可指代人,故“道”取象于“人行于途中”,其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中间距离,即道路.“道”的这一取象与本义表明,  相似文献   

8.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胞妹苏小妹曾以诗相戏,情趣横生。苏东坡是个长方脸,苏小妹便揭其所“长”,攻其所“短”,戏之曰:“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嘴边。”语出离奇,令人忍俊不禁。苏东坡则更不示弱.他抓住苏小姊额头较高的缺陷.戏谑相对,迎“头”痛击:  相似文献   

9.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认为必须还给学生“四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第三版有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课堂讨论中的“热闹”与“有序”这一矛盾的分析,笔认为要实现矛盾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才能。其具体措施是:1.契约管理。2.榜样管理。3.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1):36-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在讲到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臣是凡人.偏在远郡……”其中的“臣”乃“巨”之误.“巨”指三国时的苍梧太守吴巨。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平!…由此可知“臣”当为“巨”无疑。教材应当及早予以更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3.
江湖上的流氓大多有些共同的隐语或切口.比如说:一称做“柳”:二称做“月”;三称做“汪”;四称做“栽”:五称做“中”;六称做“申”;七称做“行”;八称做“掌”;九称做“爱”:十称做“句”。  相似文献   

14.
人们面对两种选择时,常常是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取”和“舍”。“取”和“舍”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各有特点,现将它们的常见的表达方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启云 《广东教育》2002,(10):42-42
一、整体构思和设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中有“阅读”十一篇,“资料”十篇,散见于各章,与各章知识紧密相连,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要做好“阅读”“资料”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有整体构思和设计,以便于进行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指导和教育。笔者的构思和设计是:分类整理———分阶段施教———信息反馈与交流。(一)分类整理为了便于制表,将“阅读”、“资料”中典型性的文章进行编号(下同):1.材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2.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3.侯氏制碱法;4.金…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李小霞 《湖南教育》2006,(11):23-2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听众问正在做报告的著名企业家,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但并没有画圆满,而是留下一个缺口.画完后,企业家反问道:“这是什么?”“圆”“零”“未完成的事业”……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顿了一下,然后告诉听众:“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下个缺口,让我的部下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诸如“痛”和“痒”之类的词。究竟在英语中该怎样表达“痛”和“痒”呢?Ⅰ.ache,pain作名词用,表示“痛”。例如:1.他昨天头痛。Hehadaheadacheyesterday.2.她的胃一直在痛。Shehasbeensufferingfromstomachaches.3.母亲浑身疼痛。Motherhasachesandpainsallover.4.那孩子痛得直叫。Thechildcriedwithpains.5.我觉得有点儿痛。Ifeltsomepain.6.奶奶常常背痛。Grannyhasapainintheback.Ⅱ.ache,pain作动词用,表示“痛”,这时人身上的某一个部位常常在句中作主语。例如:1.…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片段一:感受“面在体上”、“面从体得”1.从“体”上找“面”。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体,能不能从上面找到你认识的图形?(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边说边摸。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从一个面上揭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