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新阶 《中文自修》2009,(12):51-53
我出生在乡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先在乡村求学,后来在乡村教书,真正离开乡村已经三十多岁。所以,我熟悉乡村,也热爱乡村,对乡村充满深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式学校教育在乡村社会建立的起始原因;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矛盾关系与原因;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影响;乡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4.
乡村民宿集群以在地化发展激发乡村主体活力,多维度驱动乡村内生性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和持续性发展。乡村民宿集群以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维护良性的人地关系,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共生发展;多元化主体在乡村空间集聚实现多种要素重聚乡村,丰富空间功能,实现乡村在地化发展;乡村民宿集群激发乡村本土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共治,有效提升治理水平;乡村民宿集群对乡村性的要求,促进物质文化保存修复与精神文化认同记忆,能有效减缓乡村衰败。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成为新时代乡贤的重要代表。由于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能够且必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能以“增产”“领路”“作宪”“筑才”“优治”的表达路径,践行乡贤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乡村学校自2001年开始实行以撤并为主的布局调整,二十多年来乡村教育资源得到较好整合,规模效应得到一定提高,但乡村学生、乡村家长、乡村社会等利益相关方也面临发展的不利处境。在乡村振兴、三孩生育政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学校存续之声愈来愈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减少就学风险、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学校新样态、满足人口结构调整等多重价值意蕴,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这一社会行动在新时代还需要再思考。借助“AGIL”模型构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框架:在适应方面,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在目标方面,兼顾办学公平与质量;在整合方面,立足乡村“因校施策”;在模式维持方面,赋能乡村学校自主发展,实现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森  高静 《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情感偏向、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倾向的总称,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内容样态,如初级文化启蒙与乡村礼俗传递的整体意识、现代知识传播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公共情怀、学科知识教学与自我专业发展的专业精神。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新的内涵,表现为乡村教师强化专业角色与乡村社会嵌合的积极情感、关注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融合的认知倾向、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联通的意志行动。以此为基础,以“在地化教育”为抓手,通过在地化乡村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社会角色认同营造丰富情境,通过在地化乡村教师培训和在地化乡村教育实践,为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动打造理念文化和创造实践场域,系统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大力促进乡村教育的进步,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回顾我国乡村教师发展的百年历程,探究新时代乡村教师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发展以及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问题。为此,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聚焦问题,推进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增进乡村教师社会荣誉感,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赵芝华  占琦 《大学教育》2024,(1):14-17+36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应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加强师资培育,担当文化振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程琴 《文教资料》2013,(20):66-68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的发展主要以向城市靠拢为重点,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处于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和淡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乡村为依托,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以乡村发展为基础的国家,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保护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和谐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背景之下,乡村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做好乡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乡村环境的人文风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玻璃,探讨艺术玻璃在乡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更好地挖掘艺术玻璃在我国乡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用性和美学特性,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环境的美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在乡村教育经费问题上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两股力量:政府和以乡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在政府教育财政体制上的缺位和乡村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冷淡,直接导致了民国乡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政府在乡村教育管理职责上的失职渎职、土豪劣绅在乡村教育管理中的腐败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办学经费的紧张。  相似文献   

17.
乡村女教师群体是扎根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教育韧性。建国以来,一大批教育电影关注乡村女教师的生存生活状态,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立体丰富的乡村女教师形象。研究发现,影像记忆中的乡村女教师在师德师风、职业劳动、角色地位等维度有其突出表征和多元体现;教育电影在对乡村女教师形象塑造中表现出映射社会价值倾向、记录时代演变烙印、揭示社会教育动力的路向旨趣;但教育电影中乡村女教师形象的塑造具有同质性,未能整体呈现出乡村教育文化变迁,在乡村教育振兴大背景下,应该适度增加反映乡村女教师形象的教育电影数量,深度描写乡村女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精度凸显乡村女教师在性别上的独特价值,审慎评析乡村女教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王文岭 《生活教育》2012,(16):24-28
在全国乡村教育运动高涨之际,为顺应新广东建设的要求,广东省于1930年前后大力兴办乡村师范学校,或派员参观南京晓庄乡村师范,考察江浙乡村教育;或聘请生活教育者入粤办理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生活教育在广东生根开花,极大地推动了广东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广东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汇入到陶行知领导的生活教育运动的洪流中,在生活教育运动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是乡村教师、乡村学生和乡村学校三者之间协调进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在乡村教育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当前生态系统环境下,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呈现出教研主题缺少乡土文化、乡村学生缺乏主体地位、教研形式与教研过程封闭、教研制度缺乏保障的现状。乡村学校及乡村教师应立足生态单位功能,在拓适原理中重塑乡村教研主题;遵循互利共生原理,在累加效应中聚焦乡村学生主体;注重动态开放特征,统整并开发多元乡村教研方式;完善系统生态链,构建可持续发展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体系。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其身份应从履行乡村教育职责、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四个维度建构。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教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也面临乡村文化基础薄弱、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热情不够、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与时间不足等境遇。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公共服务职责、增强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创新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