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而有效的灾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难对人类损害的程度。灾难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其道德情怀。学校可以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灾难知识宣传、灾难应对演习以及开发专门的灾难教育游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灾难知识、灾难应对、灾难心理以及灾难体验的教育。在开展灾难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要使教育内容和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体现不同地区的差异,并要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应激理论有助于理解灾难对人身心的影响。个体对灾难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问题取向与情绪取向是主要的两种应对策略。对灾难应避免消极反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应对,国家亦应建立完善应对灾难和危机事件的心理援助系统。  相似文献   

3.
《课程.教材.教法》2020,(3):130-136
所谓灾难教育,大抵是通过对历史灾难的记述,或对可能发生灾难的预估,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高度警觉,培养应对各种灾难的品格修养和必备能力。语文教材里虽然没有"灾难教育"主题单元,但有灾难题材。本文首先结合语文教科书几篇代表性课文,谈谈灾难教育的成绩和问题;进而述评美国麦格尔教育出版公司《阅读/写作工作坊》中的灾难题材,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在语文课程及教材中进行灾难教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校灾难教育是灾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会和个人的灾害抗逆力,减轻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侵蚀,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支柱之一。当此我国学校教育进入素养时代之际,学校灾难教育课程也应以素养为导向予以重新审视。当前对灾难素养的认识正逐步从关注相关知识、技能、态度,走向个体应对灾难情境的关键能力,包括对有关灾难信息的获取、理解、交流,更涵盖在灾难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灾难情境的评估、判断、决策和行动。围绕灾难素养的新内涵,学校灾难教育课程应确立指向“行动中的素养”的课程目标,跨学科、多层面的广域课程内容,体验式学习为主的多元化课程实施,为改进持续提供信息的课程评估。素养导向学校灾难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在国家政策、学校课程规划、社区家庭参与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在国家层面加强素养导向的学校灾难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指导;在学校层面提升素养导向灾难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水平;在家庭社区层面推进与学校层面素养导向灾难教育课程的互补联动。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障银行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在发生不可预知的灾难时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实施数据集中的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灾难备份中心。对灾难备份系统的要求、备份系统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建立灾难备份系统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对灾难备份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尹建美 《化学教学》2005,(10):45-46
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科学》中的灾难灾害与应对教育,使学生能形成对灾害灾难的正确认识、了解各种灾难灾害的应急策略,在灾难灾害面前能理智面对。  相似文献   

7.
日本灾难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在灾难防预方面,具有强烈的灾难意识和浓厚的防灾氛围;在灾难应对方面,具有丰富而又科学的灾难应对知识、严格而又有效的灾难应对演习和系统而又高效的灾难反应体系。鉴于日本灾难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应加强灾难意识和灾难知识教育、举行科学的防灾演习,构建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灾难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因其实属意外发生,具有突发性、冲突性和震撼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灾难报道要坚持报道的主体是人,要注重报道的人本意识和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对灾难事件播报的媒体要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等,媒体要注重如何提高灾难事件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灾难逐渐呈现大规模的趋势,完善灾难医疗系统是当务之急。卫生救援工作离不开护理学的相关知识,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灾难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实习生作为护士队伍的后备军,肩上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重任。笔者就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现状,提出在逐渐完善灾难护理理论体系的同时,提高护理实习生对灾难护理的认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的必要性。灾难教育的内容,包括责任意识、灾难知识、组织能力、心理品质的教育。提出了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的形式,如系统培训、专题讲座、灾难展览、情境模拟等。指出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的途径是通过教师进修院校、教师所在学校、社会各种媒体提升教师抗灾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11.
灾难书写是勃留索夫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将悲剧性的世界感受投射于文学创作中并以灾难情境的形式表现出来。勃留索夫在作品中设置了瘟疫灾难、科技灾难、生态灾难等超常情境,透过这些不同的情境思考人类的终极命运。勃留索夫的灾难文本既基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又结合了天马行空的幻想,进而使其笔下的灾难书写极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频发的灾难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恐慌。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灾难教育却是薄弱的环节。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灾难防范意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要通过对灾难教育的目标设置、内容整合、方式选择等方面的探讨.切实地在地理课堂中实施应对灾难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灾难性事件报告对于提升媒介的知名度,对于树立媒介的公信力和树立政府形象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报道灾难性事件,才能达到化解矛盾,稳定秩序的目的,是现在的新闻媒介必须面对的问题。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突出报道中心,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当灾难发生时,人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人发生…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面对灾难、抵御灾难的历史。近年来,干旱、洪涝、地震、海啸,火灾、战争、核泄漏、环境污染等灾难突如其来,摧毁人类家园,威胁人类生存,促使人类反思。人的存在是对灾难进行考察和分类的依据,灾难给人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损害,可以逻辑地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人的不完美性是人为灾难的根源,人的自由自觉性是人类应对灾难的哲学基础,抵御和减少灾难的途径是人类反观自身、尊重规律。  相似文献   

16.
灾难教育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普遍对灾难教育重视不够,幼儿对灾难知之甚少,家长配合也不到位.为此,教师要明确灾难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以确保灾难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灾难教育真正发挥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22,(6):105-112
“文学豫军”的灾难书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主要呈现出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灾难意识;在新时期则表现出以多元杂糅的手法对灾难生成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灾难发生的反思与批判;进入21世纪,灾难叙事表现出由单一现实主义向多元杂糅、由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由人定胜天思想向生态意识转变的诗学特征。“文学豫军”的灾难叙事,不仅再现了创作主体心路历程及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而且还勾勒出当下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变化及内在机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4个层面中13种因素对我国大学生自然和社会灾难知识掌握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灾难知识的掌握呈显著正向影响;社区教育对大学生灾难知识的掌握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媒体教育对于大学生掌握社会灾难知识的影响较为显著,但作用机制不具备普遍性;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水平、城乡因素等对我国大学生灾难知识的掌握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学校、家庭、自我、社区、媒体等5种教育有机联动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家庭灾难教育意识和能力;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强化媒体在大学生灾难教育中的推动作用;深入挖掘社区灾难教育功能;针对农村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开展差异化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灾难医学是有关医学和灾难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我国灾难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展了灾难医学教育。为加强西北某医学院校学生对灾难医学知识的了解,选择1年级至3年级各专业本科生进行授课,参照相关灾难医学教材,结合自身授课经历,对开设灾难医学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灾难赋予人们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半结构化开放式问卷了解灾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结果:灾难改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灾难改变了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灾难改变了人们对得与失关系的认识.可以说,灾难也赋予人们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