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所描写的平桥村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具有众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对这些相似点及其渊源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同在20年代初,郭沫若创作了诗歌《天上的街市》,鲁迅创作了小说《社戏》。“天上的街市”美丽富饶,人们的生活自由幸福。《社戏》中“我”的外婆家平桥村环境幽静,民风淳朴,劳动人民纯洁善良,友爱无私,生活自由,是童年的“我”难得的“乐土”。“街市”和“乐土”是两位作家在黑暗社会里描绘出来的两个艺术意境,其思想意义都是对社会的思考。辛亥革命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列强瓜分掠夺,人民生活困  相似文献   

4.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社戏》,是鲁迅先生描写儿童生活的充满诗意的篇章。回忆儿时看社戏是小说的主体。这一部分,作者并没有在社戏的内容上多花笔墨,而是浓笔重彩地描写了看社戏过程中孩子们的热闹嘻戏,亲密相处,并从对“我”的种种“优待”中展示了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我”是跟着母亲“消夏”来到“平桥村”的。踏上这块“乐土”,“我”便“得到优待”:有许多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伴我来游戏”;教我“掘蝗蚓”、“钓虾”,而且钓的虾“归我吃”;看戏途中,年长的拔篙摇橹,年幼的则“都陪我坐在仓中”,看戏时疲倦了,有桂生帮助去买豆浆;归途,又吃到美味的罗汉豆……。这种对“我”的“优待”,既不是虚情假意的应酬,又不是低三下四的巴结,而是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9.
八年级下册的《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删去了原文中两次在北京戏园看京戏的经历,保留了童年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内容.单元导读有这样的语句——"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热情无私上,而从完整版的《社戏》和鲁迅写作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在同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12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写的是“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诚挚的感情,优美的笔触,诗一般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我”与农家孩子们的接触交往与友谊,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赞美了  相似文献   

11.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了三次看社戏的过程,而第三次赵庄看戏则是小说的重点。通过与前两次看戏的对比,我们看到平桥村这个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有着醇厚的乡情,真真的友情,浓浓的山水情,厚厚的母子情。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吃饭吃菜咀嚼以后才能消化吸收、滋养身体;阅读文章也一样,不是用牙齿,而是用脑子认真咀嚼,才能从中获得养料、增进知识、培养能力。”我们不妨从鲁迅的小说《社戏》说起。例如,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找出几个原因?通过细细咀嚼课文,我们便能归结出以下几点:一、人情乐。在整个看社戏的过程中,作者塑造了一群农村少年形象,其中以双喜最为突出。看戏前,当双喜得知“我”因为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想出了弄到船的好主意,当外祖母和母亲有些担心时,…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社戏》中深情回忆了在外祖母家的自由快乐生活,并视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桥村为“乐土”,原因在于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平桥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和谐,能在这里结识一帮亲密朋友,参加许多趣味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因为联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孔乙己》《社戏》《故乡》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发现了三篇小说都有“豆”在其中。《孔乙己》中有茴香豆,此豆和孔乙己关系密切;《社戏》中有罗汉豆,此豆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蕴含着平桥村的风味和人情;《故乡》中有干青豆,此豆乃闰土送“我”的“礼物”。三豆虽至微,但都有深义。笔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豆”,以窥探鲁迅先生文笔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6.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社戏》是鲁迅比较"另类"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  相似文献   

18.
<正>"《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的心情"。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主旨的解读定位。无疑,这个解读是切近《社戏》文本内涵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认同的结论。但  相似文献   

19.
《社戏》这篇小说写的是“我”12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一群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对农民朋友的尊敬、爱和向往。就其文笔来说,不仅写得字字珠玑,情趣盎然,而且风韵神致,俯拾皆是.特别是文中看似矛盾、普通的称谓,值得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20.
不论在人教版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里都有《社戏》一文的身影,这证明了《社戏》一文的经典性。《社戏》至今仍然具有鞭挞黑暗、启蒙大众的现实意义。出于教材编写的需要,编者对《社戏》一文进行了删减,不读原文学生很难把握鲁迅的真实意图。因此,建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原文。通过细读《社戏》原文,体悟鲁迅被“鬼气”缠绕着的虚妄灵魂中顽强撑起精神的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