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相似文献   

2.
胃知乡愁     
想起爸爸妈妈,想起故乡那帮常常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一向自视坚强的自己,眼里竟然有了微微的湿意。  相似文献   

3.
乡愁     
我听到一支故乡的歌在陌生的城市醒来窗外八月在轻轻地哭淋湿了我的歌它在风中翻飞请飞回故乡去吧告诉她我会变成一朵最轻柔的白云守在她的天空乡愁@王云云  相似文献   

4.
乡愁     
游子离乡,总是有着几分无奈、几分愁苦。那乡音似潺潺的水声,环绕在我的身边;而乡容却如可望不可即的梦,只飘摇在我的心头。因而对于乡音,我的心中永远怀着一份最诚挚的敬与爱。迫于学业,我很少再住在故乡。故乡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淡淡地划过。对于那个没有太多印象却有着几分与生俱来的熟  相似文献   

5.
留住乡愁     
韶华流转, 几度梦回. 故乡的隐隐青山、 迢迢绿水勾勒成一幅笔端蕴秀的泼墨山水图, 一草一木写满思念.于游子而言, 人世间最觉亲切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缕乡音, 最是依恋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份乡情, 最感温暖的永远是家中摇曳的那一盏灯影.虽然少年不解愁滋味, 但是少年时期家乡的美好生活, 恰正成为许多作家、以及所有成年人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6.
珈语 《初中生之友》2013,(10):34-39
阅读导引: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和故事构成的一个立体的画面,是融汇了许多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有自己的乡  相似文献   

7.
乡恋乡愁     
古今文人墨客,大多写过乡情乡思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每个人的故乡都是风光旖旎,五乡彩斑斓的,既有童年的无限乐趣,又有成长的丝丝惆怅。儿时的一点一滴,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让我们感动。在欣赏名家"故乡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思考点儿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怀着深深的思乡之情。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异地奋斗,忍受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在王维的《杂诗》中,异乡游子争问同乡人:“来自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给人一种朴实、素净的感觉,把游子那份思念故乡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而张说更是“客心争日月”,虽“来往预期程”,可是“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作者心中那份焦急之情,在诗中得以再现。这首诗很巧妙地把游子焦急的心情,以日月流逝来作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老师评语]故乡是人们心中的圣地,纯净、圣洁。古人外出,深深感受到…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乡愁     
正席慕蓉的《乡愁》,让我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在心中经常朗诵,"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朗诵,让我挥泪,因为,这美丽的乡愁,使我想起我的美丽乡愁。我在城市读书,教书,生活,写作,已经30年,也就是说,我离开我的乡村故土已经30  相似文献   

10.
乡愁情结     
乡愁是一种萦绕心际、缱绻不去的思绪,一个终生追逐的梦,一首追忆、憧憬的诗。记得上大学时,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勾起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游子缕缕思乡之情。那份油然而生的眷恋情真意切。即使就读于美丽的花城,依然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感。这是一种质朴自然的想念故乡、亲人的由衷情感。毕业了,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短暂的欣喜、亲切之后,不几日回归之感荡然无存,漂泊感随着阵阵清风在夜里徐徐袭来。梦中又常回到花城,同学、老师的音客笑貌历历在目。真是“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度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乡愁就是这种排遣不掉的思绪。毕业许多年了,原来意义的乡愁已淡然。然乡愁依旧,变成了对过去生活的不能忘怀。慢慢地没有  相似文献   

11.
<正>父母都出生在北京,同样我也是;而我心中的故乡应该是爷辈们生活过的湖南醴陵。仅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曾经随父亲去过一次,模糊的记忆只是听父亲和爷爷口述的。听说那是个小城市,被誉为瓷器之城和鞭炮之乡。每年三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月份,晴天多,阴雨少,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清凉舒适。那里空气很新鲜,不会像北京一样总是长时间的雾霾天。在自己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便是乡下的祖宅,人们在这里闲散  相似文献   

12.
乡愁     
正二十年前出国的时候,一个女友交给我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一碰它们,就咯咯地响一会儿。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  相似文献   

13.
乡愁     
岁月熟透故乡的季节启程的日子在身后倒下从此流浪的感觉浸透我的心我的魂浓浓的乡愁是烈性的高粱酒在起风的时候缓缓流过云端流回大山里的故乡醉倒了在村头守望儿子的母亲 端午感怀沧桑岁月曾因一个人很悲伤端午的鼓声哭诉着一个诗魂的溺亡热腾腾的棕子升起姊归浓浓的怀想江南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都在加速地崩塌。作家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一书,关注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社会的、个体的、心灵的变化。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是当今城市最触动人心的话题,引发了人们内心最大的感动和最深的思考。这本《乡愁里的中国》,是记述真实中国的第一手  相似文献   

15.
乡愁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题记将一枚邮票贴在蜡黄色的信封上,随着风,飘向故乡那矮矮的坟墓。将一张船票递到船夫那粗糙的手上,荡着涟漪,和着笛声,漂泊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每一次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有说不出的愁  相似文献   

16.
<正>外出旅游的时候,每逢置身于一座高山之巅,都会情不自禁地面向故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可是,"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苏轼说得没错,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我只能在意念上完成一次和故乡的亲密接触。我在想,苏轼的诗句足以表明他和我一样,即便身在风光秀美的奇峰异岭,也不忘远离的故土,也会嗔怪那众多的  相似文献   

17.
乡愁四韵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家书谁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思"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思乡诗句汨汨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暮春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都牵动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是秋夜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诗人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让我们想象吧。  相似文献   

18.
说文化乡愁     
人在外地,一说家乡,很容易动起乡愁。 李白的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9.
走出乡愁     
晓光 《大学生》2015,(8):58
一位博士春节返乡写的见闻网络热传,又有不少跟进的类似帖子,大部分的调子相同,延续鲁迅先生的《闰土》那样感慨故乡的沦丧。《闰土》对人们的影响太大,那里面浓浓的乡愁浸入我们的骨髓,当然它延续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学作品的乡愁基因。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学发达,到了近代,引进西方的学术后,各门学科开始建立。对故乡,不仅有鲁迅的《闰土》这样继承乡  相似文献   

20.
<正>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原乡,乡愁是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主题之一。年少时我们背上行囊,逐梦远方;数年后回归故里,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谢冕的这篇散文《消失的故乡》以“消失的风物”为线索,绘景传情、忆事抒情,曾经那故乡的人、事、物历历在目,如今却只能在梦境中找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