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评述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驱人物食指诗歌的文学史价与文学价值,论述了食指的精神特质和诗作的主要思想内涵与诗艺特点。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启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朦胧诗为其发展的显著标志,现代史诗的诞生则宣布了它的成熟,它与世界文学相对接而又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3.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诗歌"自命名之始,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很多女诗人(以翟永明为例)都极力拒绝她们加在身上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诗人"等称号,她们拒绝"被命名",她们的独立意识一如翟永明的《女人》组诗那样比任何时候都更彻底。纵观二十几年的女性诗歌研究,有些学者过分强化性别特质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单一的性别对照法对于诗歌本体来说,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本文以诗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入手,论证女性主义诗人在色彩表达上与传统诗歌(主要指男性诗歌)之迥异。在研究上力图抛弃以往女性主义诗歌研究中单一的性别对照法,以更"文学"的方式来研究女性主义诗歌中的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舒婷诗歌常见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诗中意象构造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社会、心理、性格的共同影响。海、水、大地,这几种典型意象的变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舒婷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考察她诗歌中的意象变迁,有利于将舒婷的朦胧诗置于文学发展史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与分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这个起点,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应22 60年代算起,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6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应该特别重视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并在1978至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区分出两个时期,即以1989年为界,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三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自其产生之时就褒贬不一。在本文中,笔者将朦胧诗回归到历史长河中,结合"古今中外"张力结构理论,具体阐释其相交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反叛与集成的表现。笔者认为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新表现手法与传统诗歌手法完美结合后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也是将北宗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的实践者和提倡者,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对诗歌内容的"禅理"和诗歌情感的力度与蕴藉特点都有着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为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暖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诗歌翻译同样吸引着许多学者的研究注意,本文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英译为例,通过对比研究杨振宁和许渊冲两位对此句的不同翻译风格,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特点和原则,以期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朦胧诗浮出地面不久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时,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来,“第三代”诗,90年代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群等各种诗歌流派和浪潮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三代”诗开始,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产生了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优秀的文本,带动了当代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转型,对这一文学课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而罗振亚先生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作者凭借自已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朦胧涛后的先锋诗歌做出了冷静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一只报春的飞燕"的朦胧诗在其艺术性生成的艰难历程中,逐步节制了政治性对诗歌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侵蚀,自觉地开拓诗歌表现的个人域地,并在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自我的肯定和尊重,使诗歌的艺术本质得以显现,以此实现了中国新诗蜕变的关键一步,即从诗外到诗内的回归。主体介入的自觉、自我意识的弘扬以及个人主观情绪的书写等都是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