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3.
亲切的关怀难忘的教诲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我在学生时代,听了不少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虽然是耳闻,但在我的心目中已形成了一个印象———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什么时候能见到他?我踏入电视记者的行列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目睹一下周总理的英姿和风采,如...  相似文献   

4.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5.
当见义勇为已经成为我们所不可多见的道德和责任的闪光的时候,当我们很少能为见到一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无比欢欣和雀跃的时候,成都市民张德军却因为半年前的一次见义勇为而遭遇了一场被索赔56万的官司,一时舆论为之哗然。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伸张正义者走上了被告席?而又会是谁在最终的审判中败北?记者几经周折采访到了整个案件的关键当事人。  相似文献   

6.
刘康 《新闻记者》2005,(10):46-46
简单地讲两点感想。首先是传媒如何为公众利益说话。我是第二次见到《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我两个礼拜之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心情不太好,比较郁闷,因为他们拍的河南瓦斯爆炸的节目没能播出,所以他觉得有一种很沮丧很悲哀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问:北京航天城最热闹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 刘洋:最热闹的时候,应该是我们训练的时候.但是,也和现在一样,是看起来冷静的、有秩序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进行后台控制,而训练人员是钻到天宫一号和返回舱里面的.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椅子,是在普林斯顿旁的达拉威尔河边。其实,只是一种防腐木做成的普通长椅,没有油漆,很朴素,在公园里常见。但是,我见到的椅子的后背钉有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几行小字,是孩子纪念逝世的父母,最后是两个孩子的署名,一个叫安妮,一个叫斯特凡。  相似文献   

9.
有远大理想、崇高精神或干大事、创大业的杰出人物,固然是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典型人物报道的认识绝不能仅限于此,典型人物报道的经常性主角应该是生活在基层民众中间的、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或昕到的、在某一方面有值得褒扬的作为和举动的普通人,亦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草根典型”。  相似文献   

10.
萍姑     
萍姑并不是我的亲姑姑。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我八奶奶去世的时候,听大人们说要等萍姑回来八奶奶才能下葬。  相似文献   

11.
重新认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和新的电影观的确立绝非没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电影正通过高科技大踏步走向"景观化"、而中国电影由于忽视了视昕语言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电影潮流的时候,这种对电影本性的寻求和回归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新闻旧话     
号外的来历从前报纸,是经常爱发行“号外”的。最早的号外,在我记忆中,是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住北京协和医院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关心中山先生的病情变化。那时候没有广播电台,全靠报纸传播消息。报社派人守在医院里,随时向报社报告,报社就印出号外来。各家报社的号外内容,差不多完全相同,只是说在几点钟的时候,脉搏多少跳,呼吸多少次,体温多少度。有的隔一两个钟头就印发一次,第二次印的和第一次印的内容也是相差有限。那些号外,有的是铅印,有的是油印;卖一个“大子儿” (双十铜元,一个约一分)一张。市民们心情关切,见到一种就买一种,  相似文献   

13.
亚父之庐     
一次春日游览天台西部九遮山的时候,我在这远离中原的偏僻角落里见到了一带依水而筑的白墙精舍一亚父之庐.亚父即是据<史记>记载被项羽和西楚军人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在楚汉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剩女经济学     
正上一次见到陈志武先生的时候,天气正热。我们坐在北京华贸中心地下一层的书店里聊天,大汗淋漓。可是最后,他眼我说了一个更加让我冒汗的观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年长的二婚女人比年轻的初婚女人"更值钱"。这话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几年前,有外国人写过一本书叫做《性越多越安全》,就性伴侣的经济学涵义作了深不可测的阐释。以此类推,难道,这就是"剩女传说"在经济学上的解释?他说——从雍正年间到1929年,关于在此期间的中国妻妾买卖价格问题,他做了一项调查。最后结果表明,寡妇再嫁的交易价格比年轻初嫁女子的交易价格要  相似文献   

15.
1971年10月25日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的时候,北京钓鱼台的中美秘密会谈临近结束了。这是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与周恩来进行的第10次会谈,也是最后一次会谈:基辛格预定在第10会谈结束后就乘“空军一号”专机回国。北京时间10月26日早晨天亮的时候,会谈已经进行一半了。有一个中方工作人员接过新华社送来的一  相似文献   

16.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天赐良机 不远万里赴“北极” 曾有学者就观察日全食作过统计,认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平均二三百年才有看到一次日全食的机会。相对而言,人们看到日偏食、月食的机会却是不少的,特别是月食,因为月食的时候,几乎半个地球上的人们都可以看到它。发生日全食时,只有恰好在月球投影到地球表面一条狭窄影区内的人才能够看到,所以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可实地目睹那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早些时候预报,1997年3月9日上午将发生一次日全食,地处我国北部边陲的漠河县正好位于日全食中心带内。这是本世纪末在我国大地上所能见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此外在漠河,人们还可以在无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曾经三次见到列宁: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他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一起照过相的人。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时,瞿秋白又一次见到列宁,略谈了  相似文献   

19.
文化纤夫     
第一次见到纤夫,是在画上,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从哪儿弄到一本画册,一翻,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出现在我的眼前.灰蒙蒙的天空,浑浊的河水,焦黄的土地,这群人身上套着纤绳,倾伏着身子,艰难地拉着装满货物的大船.只一眼,这纤夫的形象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相似文献   

20.
我今天说的杜鹃,是我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荷花淀派重要作家韩映山同志的笔名。韩映山以杜鹃的笔名给我寄过不少稿件,这些稿件先后都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发表了。映山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笔名?一次,见到保定日报文艺部主任齐霁同志,聊起来,他说:“杜鹃就是杜鹃花,就是映山红嘛!”我恍然大悟。 我认识韩映山是在6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大一的时候。那时,张怀瑾先生给我们上《文学概论》课。每逢上课,在教室最后一排都坐着几位比我们大七八岁的男同志。和韩映山一样也是保定一中毕业的郭晓钟同学告诉我,那是韩映山及天津工人作家万国儒等。那时虽一块儿上课,却从未交谈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