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杨志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近代中国社会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培养和铸就了邓小平的现代化变革意识以及对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和追求;建国后至1978年的近30年中,邓小平作为党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历了探索的曲折与坎坷,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想更趋成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毅然决然地把握历史机遇,领导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大变革,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发挥了继往开来的划时代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LI Jun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现代化,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伟人对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推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四代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中国现代化追求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的,但西方社会的矛盾又使近代启蒙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形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但计划经济又使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不相兼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改革开放启动了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转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传统理想创新相结合,使之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以人为本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杨志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并推动着人格现代化,人格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有着重要的保障和制约作用,邓小平科学地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人格理想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理论难题,创造性地将“四有”新人人格模式建立在市场经济与人格现代化互动统一的基础之上。同时,“四有”新人思想的产生是邓小平对中华民族人格传统,尤其是“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时期人格理想继承和转换的结果。“四有”新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结构,它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格的新模式,找到了通向社会主义人格现代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和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他们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和社会主义现代理论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41-14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坚守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治国理政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新常态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陈跃兵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
本文回顾了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关系,论证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科学性以及对世纪之交和下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铁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0,(Z1)
近些年来,在教学或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礼仪方面出现滑坡,礼仪失范现象严重。我亲眼目睹有些同学遇见师长擦肩而过,不知如何打招呼;有些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与老人、妇女抢座位;有些同学在酒店、饭馆里为争饭桌竞发生流血事件。有些事件是一个礼仪行为,一句礼貌用语就可化解的矛盾,却酿成血案,甚至是人命案。社会运行,缺少了礼仪润滑剂, 相似文献
9.
冯月季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9-22
从时间观念入手,是探讨自我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西方思想史中的时间观念分为不同的流派,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自我观。从巴门尼德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完成了物理时间观的奠基。沿着物理时间观探求自我问题的则是笛卡尔和黑格尔,二者都认为自我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并分别推导出了主体自我与绝对自我。 相似文献
10.
“感性意识“作为邓小平现代化思维中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征和本质体现,具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它深深植根于具体的、实际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对活生生感性实践活动或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种主观映象和心理感知,它不仅本身就内蕴着理性的精神,而且它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趋势所作的“理性回应“,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一种内蕴着“理性选择“的“感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姜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三 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向 ,我们理解其主要内容 ,把握其精神实质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迈向 2 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一、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及内容1983年 10月 1日 ,邓小平在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国际新的技术革命和国内“四个现代化”的形势、根据当时我国教育严重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情况下提出的。“三个面向”高度而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新历史时期教育的基本观点 ,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面向现代化” ,它指的是通… 相似文献
12.
苏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以"自我超越"为取向的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超越意识和动力,通过突破常规学习,主动承担学习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和自我反思,利用自我调节的手段,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本文在参考国内外以"自我超越"为取向的学习过程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以"自我超越"为取向的学习过程模式,并从其动力来源、调节手段和循环发展方式来论述了这个问题。以"自我超越"为取向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甚至是无限循环向上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胡瑞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1):152-156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诸多失误和挫折都与空想社会主义因素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一部社会主义在人类的演进史,也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破除空想成分而发展、完善的历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邓小平把去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突破口,不仅澄清了诸多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问题,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而且,在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4.
15.
"新农村"这一概念是个动态的综合概念,不同时代的人们会赋予它不同的新的内涵。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与此前农村建设不同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举措,正因为如此,广大农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从总体谋划布局到具体运作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设计,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方位,并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途径和战略保障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划,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战略布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王德佩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2,(3)
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旗帜,是指导我们前进的锐利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指导作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8.
曾庆学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基础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农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意义,并提出要实现农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高布权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7(6):13-17
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我国西部农业的发展取向必须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时态性与本土性又决定了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既不能盲目地照搬国外模式,也不能简单移植东部模式,而是以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思想,针对当前我国西部农业存在的制度缺损、产业链条短小、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与我国西部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盛永宏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3):89-92
萨特是20世纪50、60年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理论独具特色,他的文学作品也居于重要的地位。从自然主义的角度以表里兼具的真实感、环境对人的制约及促动和文学的实验性三个方面来解读萨特的“处境小说”。这能深刻感受到萨特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真实的困境中所试图超越的归限、在选择中走向对自我的追寻,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读解萨特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