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骥 《兰台世界》2012,(27):92-93
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其所著《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刘小霞 《声屏世界》2008,(12):31-32
《水问》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全景记录中国水资源的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继《故宫》《敦煌》等历史类纪录片之后,推出的第一部关于现实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它从危机、饮水、生态、利用、分配、治理、节水、文明等八个方面,八问中国之水,描述了中国水资源和水质的现状与问题,记录了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全国各大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披露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分析水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用水管水理念,力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对纪录片而言,纪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创作的目的。创作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解释历史,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牧魂》的客体呈现及其对客体与创作者、受众三者关系的阐释,在了解其主题、内容细节、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语言元素等基础上将纪实品格上升为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4.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5.
讲家族的荣盛与衰落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远的不说,有清以来的鸿著《红楼梦》就演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浮沉;而在二十世纪前后,巴金的小说《家》就讲述了高老太爷以及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物所组成的传统中国家族的分崩离析;到了当代,从红色经典《红旗谱》的朱、严两个家庭的彷徨与重建,到80、90年代莫言的“红高梁家族”的地缘书写与辈分互较,可以说,中国文学周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  相似文献   

6.
讲家族的荣盛与衰落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远的不说,有清以来的鸿著《红楼梦》就演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浮沉;而在二十世纪前后,巴金的小说《家》就讲述了高老太爷以及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物所组成的传统中国家族的分崩离析;到了当代,从红色经典《红旗谱》的朱、严两个家庭的彷徨与重建,到80、90年代莫言的“红高梁家族”的地缘书写与辈分互较,可以说,中国文学周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  相似文献   

7.
赵文敬 《新闻世界》2009,(12):126-127
社会转型期,普法的重要性凸显,相应的普法节目应时而生。《今日说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接受美学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读者中心论”作为制作该栏目的第一要义,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追求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8.
《万万没想到》等网络自制剧,以较低的成本赢得了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网络自制剧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迅速被受众喜爱。现有的研究大多专注于网络自制剧的营销、发展状况,较少分析网络自制剧的传播内容及其所含有的文化取向。事实上,网络自制剧之所以深受网民们的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通过发展审丑文化,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本文以万合天宜公司与优酷网站合作出品的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为例,通过对该剧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分析,探析网络自制剧中的审丑文化,并对网络自制剧的监管、制作、观看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详细展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美学规律。文章从《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入手,揭示了《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与基本文学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以《艺术人生》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发展状况概说 如果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东方电视台开办《东方直播室》算起,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自开办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而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中央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也已经是1996年的事情了。1996年以后,电视谈话类节目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谈话旋风”。中央电视台有《实话实说》、《艺术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新闻周刊》从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主持人解说词等各个方面都展示了当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崭新姿态。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它的成功与接受美学这一文艺理论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郭妍 《新闻世界》2012,(7):266-267
接受美学强调的是对读者的重视,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主张。它既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接受模式;既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把握一定的审美距离。《南方周末》在我国各地的畅销,究其原因,报纸定位是其成功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翔云 《兰台世界》2016,(13):121-122
自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近三四十年中,若要论禁烟,必谈及左宗棠。《禁种罂粟四字谕》可以称作是左宗棠禁烟的开端,文章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奸恶嘴脸,剖析了西北地区严峻的禁烟形势,列举了吸烟造成的恶果并提出禁种罂粟的要求。在左宗棠的文集中,有着大量关于禁烟的文书,从同治六年一直延续到光绪八年,内容涉及禁烟告谕、烟情分析、禁烟方法、奖惩措施等等。这些文章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左宗棠在西北的禁烟实践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4.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当下的有声小说市场乱象丛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作品不仅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档次,也给广大听众带来了困惑与烦恼.通过对周建龙播讲《鬼吹灯》取得巨大成功这一事件的研究,分析其在语音面貌,表达技巧,作品理解,人物造像方面的成功要素,力求规范有声小说播讲的标准和尺度,为有声小说的高品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易家炎 《声屏世界》2005,(11):56-57
这真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惊奇的年代,就在人们抱怨电视节目平淡如水的时候,一个“神话”出现了:《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几乎“引爆”了大江南北的电规屏幕,一个晚上就有8000多万的手机短信为它而发。而且,在数以亿计的收视人群中,还有平时对电观不屑一顾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这还不是神话?  相似文献   

18.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重要的时代命题,纪录片《大国基石》以艺术方式作出了回应。在主题呈现方面,该片对守正创新、刚健有为、天人合一等中华美学精神的观念生成予以整体观照;在叙事策略方面,以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等手法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像化呈现路径;在话语建构方面,辩证阐释中华美学精神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之间的“相生关系”,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以美导真、以美导善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的一档创新型的小说连播节目,以恐怖悬疑类型小说为内容在午夜档播出,自1999年开播以后,在北京的广播市场异军突起,深受青少年听众的追捧,收听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前列。同时,作为广播栏目,《午夜拍案惊奇》不仅为中国本土原创恐怖类型小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类型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楠 《新闻世界》2011,(9):71-72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于2006年1月开办的一档谈话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分析其各要素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找出其“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