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说到底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动力如何互动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利益的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价值认同是个人的合法利益。从行为主体、行为领域和行为本身来看,价值理性道德和工具理性道德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在于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形成一种公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平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评价,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性的认同。公平与效率呈正相关联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正确的公平观应该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效率为客观标准,在我国现 阶段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应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机会公平兼顾结果公平的公平观符合这一基本原则,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符合,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对政治制约性根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发挥利益的杠杆作用及实行社会的再分配是提高效率及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掌握好社会竞争与社会差别的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6.
证券法价值的三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券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独特的价值属性,以主观性和客观性加以衡量,证券法的价值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相对性与绝对性加以衡量,证券法的价值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以目的性和手段性加以衡量,证券法的价值是利益衡平与投资利益优位。这种三维的价值属性及其矛盾运动是证券法的固有特点,也是证券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别的标志。因此,在研究证券法时不应忽视对证券法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各异,价值目标也不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目前我国贫富差别有所拉大,必采采取有力措施去缩小差别,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是以垄断时代的经济周期性危机和民商等传统部门法难以调整社会利益公平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背景应运而生的。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在东西方国家经各自的调整变迁,最终都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摆在最前。我国强调通过分配公平来实现其他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间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分配公平在此就显得极为重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历史阶段带着不同阶段特色的烙印,我国自古就提倡分配公平的实现。经历不同时期,经济法的公平分配功能有了新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对社会公平的实现,经济法则需要对其角色定位、自身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要历史、全面地看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以下用□):几年前,学术界就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它忽视了社会公平,损害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从票据当事人之间利益的衡的要求以及票据法促进票据权利的流通,转让的要求,以及整个票据法体系所追求的效率,公平等价值目标而言,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设置都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关键是要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坚持做到"五个结合",抓好五项机制建设,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工作体系,才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所记录的是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中国思想家们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缜密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思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这个时代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新的火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记录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们的光辉思想的郭店楚简出土面世,自然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传说始于大禹。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先秦各代,凡遵循者,国则兴,凡背弃者,政则亡,历史教训极为深刻。经孔子、孟子发展,把民本思想升华到先秦时代最高理论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重温早期民本思想的教训,对建设小康社会极具历史鉴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官意”与“民心”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地发生变化,党在坚持《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阶级斗争、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以人为本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上形成了各自的侧重点和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章的规定和党的宗旨的要求。要使"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成为现实,必须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使"党的干部"不想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使"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执政为民与为人民服务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向全社会提倡的一种道德思想;“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对共产党党建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0.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