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中,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恸山河,使《桃花扇》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那么,唱曲之人苏昆生为《桃花扇》中何许人物? 苏昆生的原型周如松,河南固始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唱曲艺人。《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万历年间一小童,崇祯朝代半衰翁。”(《草檄》)饱看五十年沧桑变幻的苏昆生虽非《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却是绾结“离合之情”、映带“兴亡之感”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哀江南》的主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让他直抒胸臆,而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铺写沿路所见,集中笔墨写景,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痛融入其中。经过层层蓄势,写景状物自然转入  相似文献   

3.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哀江南》的主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让他直抒胸臆,而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铺写沿路所见,集中笔墨写景,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痛融入其中。经过层层蓄势,写景状物自然转入抒情高潮——“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慷慨悲歌猛然爆发,看似突兀,实为水到渠成之妙笔。作者的匠心在于艺术地处理了今与昔、实与虚、详与略、情与景的关系,让写景文字成为直唱悲歌、声薄云天的必要铺垫,成为震撼山河的悲怆情绪勃然而起之前必不可少的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4.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5.
戏剧教学,先找戏眼。《哀江南》的戏眼在"哀","哀情"需用读者之情去把握、体味。苏昆生的故国情、兴亡情等交织而成的悲歌,需用要我们在对历史、戏曲熟知的基础上,去辨析、诵读,体会蕴藉其中深广的哀思及理情情怀。  相似文献   

6.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戏剧教学,先找戏眼.《哀江南》的戏眼在"衰","哀情"需用读者之情去把握、体味.苏昆生的故国情、兴亡情等交织而成的悲歌,需用要我们在对历史、戏曲熟知的基础上,去辨析、诵读,体会蕴藉其中深广的哀思及理情情怀.  相似文献   

8.
马克库 《甘肃教育》2010,(10):61-61
案例 高二某班教室里,师生共同学习《哀江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这样切入:苏昆生(主角)一路走来,看到的是残破不堪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飘零。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典范篇章。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首六句叙侯景一乱,金陵沦陷,自己  相似文献   

10.
苏昆生     
苏昆生(16057—1679)清朝河南固始人,长期寓居江南。是一位卓越的昆曲清唱艺术家,被誉为“南曲为当今第一”。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父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这种鉴赏在《荷塘月色》中已经学过,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自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13.
与潘啸龙先生论《哀郢》“夏浦”,“鄂诸”书张叶芦第一书敝校黄灵庚先生遵嘱转赠大著《楚汉文学综论》一册,谨致谢忱!其中《关于屈原在江南放逐地域》(下简称《放逐地域》。原载《中州学刊》1993年1期)一文,立有专节讨论“屈辞中的夏浦、鄂渚究竟在哪里”。看...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16.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像什么?(多媒体出示“O”)生:这像小球。生:像小月饼。生:像月亮。······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联想到这么多的东西!大家再想想,老师在上课时叫它什么呢?生:语文老师叫它“喔”,数学老师叫它“零”。师:美术课上,老  相似文献   

17.
杜甫这首诗被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明说,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点明了“哀”还不够,  相似文献   

18.
赣苦战“两基”为教育大厦铸就千秋基石○赣州地区教育委员会·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打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册,每一页都写下了赣南人的辉煌。赣南,又是一个穷区、大区,18个县(市)中就有14个省级贫困县,...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20.
关注国事、仗义请缨、保持节操,是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共性特征。柳敬亭幽默、洒脱、遇事乐观;苏昆生老成、质朴,为人忠厚。《桃花扇》作品中柳敬亭、苏昆生与史实的不尽相同,反映了作者孔尚任的民族意识和归隐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