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读带写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语言、积累写作技巧的过程。以读带写,即以阅读教学带动写作,充分发挥讲读课文对写作的导向作用,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以读带写呢? 对于学生来讲,最基本的方法是从教材中学。叶圣陶先生历来提倡以教材为示范,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写作同类文章。他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学生的写作服务,而写作的素材又来源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活动,对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意愿而言,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语言、积累写作技巧的过程。以读带写,即以阅读教学带动写作,充分发挥讲读课文对写作的导向作用,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以读带写呢?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习得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结合课文进行课堂练笔,能够很好地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那么,课堂练笔究竟应该练什么?教师又如何进行指导呢?  相似文献   

5.
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运用好教材这个范例,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功效。教材在写作方面可以起到哪些示范作用呢?从研究教材中蕴含的写作指导策略这一角度,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作文立意指导、结构指导、写作技法等方面的策略。从研究写作素材角度,教师可以挖掘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从研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纵观人教版教材,主要采用"主题单元,读写捆绑"的编排体例,习作基本与主题统一,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读学写。可惜,许多教师忽略了阅读教学中丰富的习作资源,把阅读与写作指导人为地分开,违背了从读学写的语文学习规律,耗时低效。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是学生练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教材课文中提供的有利“契合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以阅读的深化来促成学生写作技能的掌握与写作水平的提升。一、结合阅读,进行读中仿写仿写历来是培养学生掌握写作技能与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朱熹有言:“古文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叶圣陶则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要能够做到举  相似文献   

8.
习作例文是供学生仿写用的举例性教材。它在教学中担负着双重任务:既引导学生阅读,又指导学生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9.
周金萍 《作文》2022,(40):45-46
<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读写实践的经验之谈。新的时代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就要注重阅读对于写作的针对性指导,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与写融为一体。一、以阅读为载体引领写作发掘文章特色,明确目标,设计学习过程。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有学生写作需要的素材及表达手法。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关文章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其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教学的宝贵经验,但以往过于强调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成了写的附庸,读只为写服务,读失去了独立的目标。以写促读.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以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相统一为目标,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作活动助学生理解意,提高思维水平。下面是用这种方法教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英语课程中注重阅读、忽略写作的问题,文章将以人教版课本为例子,分析以读促写的教学形式:确定教学目标将阅读定位到为写作服务,也就是运用阅读促进写作;在课程教学中设计桥梁,让课程活动仅仅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也可以看出,以读促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本中读写教学比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黄筱红 《江西教育》2012,(Z2):26-27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但如何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实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还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一 范例课型——在学习课文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谓范例课型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模仿写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课型可分为例读和例写两种形式。1.例读课。即把“教材”当作阅读教学的“例子”,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培养学生语言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由阅读一篇课文到阅读一…  相似文献   

14.
在仿写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谓仿写 ,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 ,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 ,就是仿写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观察方法、表现手法 ,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 ,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之目的。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仿篇 ,亦称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  相似文献   

15.
陈祥奔 《快乐阅读》2011,(12):166-167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让学生学写一些小片断。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我们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例子,充分挖掘教材中精妙的语言切入点,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巧妙地融入课堂小练笔,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读与写和谐结合,能使作文教学变得丰盈、灵动。它使孩子们的心灵在阅读中自由翱翔,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感受写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读写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活动。以读促写是读写结合的一大重要板块。聚焦教材中的选文,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指导。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是从阅读的角度进行教学,忽视其写作教学的意义。朱自清的《背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是以读促写教学的优质范例。其写作角度、情感抒发、遣词造句和结构章法等都是初中生写作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一、开辟以课内阅读为指导的课外阅读活动课程 (一)课堂阅读 课堂阅读指导和学生课外自读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只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课堂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决不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所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有机的链接纽带,更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做好了,这条纽带就能够让学生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用《语文学习卡片》作为读与写的链接纽带,收到了很好…  相似文献   

19.
一中学生作文首先有一个从阅读到写作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模仿到独立写作的过程,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文章要写得好,唯有深入生活,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多读、多记。中学各册课本编排了各种不同体裁而内容丰富的教材。这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捕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指导时,应根据文体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材料。让学生获得大量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20.
肖敏婷 《英语教师》2022,(13):109-111
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初中英语以读促写的策略,即立足教材,有效分析,制订明晰的以读促写教学目标;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主阅读—写作意识;精泛结合,多维写作,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以读促写,以书为媒,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鉴和文学赏析;精于设计,巧妙引导,布置合适的以读促写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