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老师上的阅读教学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种做法对宴施教学目标有一定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杨永娥  任燕 《成才之路》2012,(3):15-I0010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自学能力较差,主要靠教师的教授,进入岗位之后的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新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论述了中职教师在教学上怎样让"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董现良 《考试周刊》2011,(5):173-174
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层意思。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物理教师要注重学法引导、点拨、比较,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记忆方法的重要性、解题方法、技巧的重要性。总之,教师应把教学责任放在引导、建议、鼓励上,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想、去做,把权利交给学生,真正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习惯讲解每个知识点和每道练习题;学生则习惯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在笔记上,课后还要整理、背诵。教师不断提醒自己:要本着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讲得越细越好;学生则不断鼓励自己:要好好学、好好记。老师“一声叹息”:真累啊!学生“一声叹息”:真难啊!这种给了学生“鱼”,而不教捕鱼方法的教学方法,既辛苦了老师又累坏了学生,但教与学的效率却并不高。这是因为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到这一点,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才是抵达教学目的不二圭臬。本文将就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试着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梁碧群 《广东教育》2007,(10):35-35
教学不仅应该授之以鱼,还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是授之以"鱼"和"渔"就足够了吗?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几种学法指导。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1、带着问题去阅读。老师先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积极性高,理解记忆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问题,历来论家颇多,论证不少,林林总总,见仁见智。足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古诗就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一首首烩炙人口的古诗,内容极为丰富,情感极为热烈。有的写景抒情.有的写物言志;有的豪迈奔放,有的情谊缠绵;有的写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盛衰更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怎样把学习古诗的方法教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读写能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主体的认识尚存在偏差,阅读教学不得法,教师主宰课堂,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落实,主观能动作用得不到发挥。面对起点低,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有限的农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悟文学作品,许多学生无从下手。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1.
蔡正玉 《课外阅读》2011,(10):147-147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法、能学、会学的能力,让学生能独立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3.
皮庆吉 《考试周刊》2010,(16):67-6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培养,积极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钓”的重要性。“钓”是什么?“钓”是过程、是方法。由此,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就是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也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到学生的头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教”,而忽视、轻视“学”,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志备了教法,但又有几个备了“学法”指导,所以要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那些不会学习、不良学习习惯,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也要重视学法研究;还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渔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说:“老丈,您的渔艺太神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来静心学习垂钓。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与接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往往是外在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而探究则不然,探究是学生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是对现成的东西的被动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一些未知的问题,可以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的同时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一个探究的课堂上要注意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探究的收获,注重“授之以渔”,让学生“鱼”与“渔”兼得,从而提高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李广生 《师道》2003,(5):40-40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生享用不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似已成为至理名言,频繁出现于各种报刊和教育论著中。许多教师把“授之以渔”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轰轰烈烈、大谈特谈“授之以渔”的今天,我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渔”究竟为何物?“渔”可以“授”吗?“渔”究竟为何物?有人说“渔”是方法,即捕鱼的方法。姑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既然“渔”是一种方法,“渔”可以“授”。此处之“授”为“传授”;“学渔者”也可以“受”,此处之“受”为“接受”。这样的话,“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9.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基本上都是六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无形中,每个孩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对政治和历史都实行开卷,这使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感到迷茫。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政治老师,我认为教师在授课中,不可忽视教学的研究与学法的指导,要"授之以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方法"就是教学效率,"方法"就是教学质量,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初中政治开卷考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