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峰  月会 《湖南档案》2002,(11):4-6
是夜,国民党哨兵荷枪实弹。在卫兵严密监视下劳作的搬运工,个个都汗流挟背,他们用肩扛起一只只沉重的木箱子,往停在路边的军用大卡车上装……国民党部队已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连连败退。蒋介石知道在大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为了不使珍贵档案落入共产党政权之手,他将档案偷偷转移运往台湾,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档案大搬迁行动。  相似文献   

2.
台湾桃园县后慈湖,曾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最神秘的所在,蒋介石当年的"战略办公室"便设在此处,这里封存有蒋介石50年前名为"国光计划"的"反攻大陆"计划手稿.据台湾媒体报道,2009年5月1日,这处见证当年动荡与硝烟的秘密基地摇身一变成为台湾桃园县用来吸引观光客的旅游景点.由于对游客身份不限,大陆游客也有机会到后慈湖一睹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东阳市档案馆保存有部分蒋介石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从民国档案中整理出来的,共有纸质档案68件、照片31张。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前后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华北前线抗日等活动期间。1934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了公民教育运动,即新生活运动(简称新  相似文献   

4.
在蒋介石死后20周年之际,最近台湾商周文化出版了《蒋介石评传》(上、下)。此书由台湾著名的史学家汪荣祖与有名的批评家李敖联合撰写。李敖在台湾有蒋介石学术权威之称,曾因痛恨蒋介石而坐过多年牢。 全书共分12章,以时间为序,每章分若干节,以专题为主,书中旁征博引大量原始珍贵文献,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该书序言称:“我们称之为‘评传’,不仅对传主持具批评之眼光,而且意在力求史料的完备,考证的详尽,解释的圆融以及叙事的明晰……。”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蒋介石在晚年还曾密约毛泽东访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张同新教授是中国大陆潜心几十年研究国民党历史的知名学者,他与中央党校何仲山研究员共同主编的《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  相似文献   

7.
经蒋家后人同意,蒋介石日记2010年将陆续出版,从解密到出版,这份重要史料将大踏步走出历史的密室. 蒋介石日记分为55本 宋曹琍璇是宋美龄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夫人,同时她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访问研究员,主要负责审阅其家族先辈宋子文、蒋介石、孔祥熙、蒋经国四人的全部私人档案.这些史料如果公布,之前都要经过宋曹刑璇的审查.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蒋介石和蒋经国的私人档案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交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从档案被“征集”到开放,其中有许多看点。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11日至31日,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对该所进行了访问.作为中国大陆民国档案的典藏重镇,二史馆此行缘起于蒋介石日记.  相似文献   

10.
徐辉 《湖北档案》2011,(7):26-26
2011年7月9日至16日.随湖北省档案学会公务团在台湾进行学习考察、机构访问和参观游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记录,以社会的眼光感知台湾档案文化的点点滴滴,我将这次访问台湾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与档案有关的片断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台语电影资料濒临毁灭台语电影在五六十年代曾鼎盛一时,与当时充斥岛内电影市场的日本片、香港国语片平分秋色,1966年巅峰期的年产量达155部。到七十年代,台语片逐渐销声匿迹,拍出的近2000部片子散落在片商和导演手里。两年前,台湾电影资料馆开始寻找台语片,但找到的不过200,且有的底片脆弱,不堪播放;有的模糊不清,部分残缺。因此,在今夏该馆举办的「露天台语片影展」中,展出的11部片子,并非全是台语电影的代表作,而是因其具有底片完整、可供放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祖国宝岛台湾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日夜思念的地方,台湾的档案工作情况也是人们热切关注的。1992年9月间,大陆档案学、历史学界九位知名专家、学者(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徐艺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戎生,中央民院教授王钟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韦庆远、副教授刘耿生、讲师柏桦,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林岷)应邀考察了台湾的档案、文博部门。受韦庆远先生之托,柏桦同志特为本刊赶写了此稿。读者不仅可从中了解台湾的档案珍藏和保管、利用情况,而且也能感受到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九位先生访台是大陆改革开放后组团(指五人以上)访台的第四批,而在档案界属首次。因而本文所述是两岸档案工作交往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台湾目前还没有正式成立"国家档案局",仅设立了"国家档案局"筹备处,隶属于"行政院".台湾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局"必须在<台湾档案法>颁布后两年内成立.  相似文献   

14.
牛尧尧 《兰台世界》2016,(16):150-151
作为一种新颖的档案主题汇编概念,台湾民主档案及展览宣传工作充分体现了台湾地区档案工作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从对档案的主题分类、史料选择等方面诠释了民主的含义和中国近现代民主发展的进程。全新的档案宣传主题为档案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也为两岸的档案学术交流提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铁道部按照一级响应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了以刘志军部长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救援指挥组、行车保障组、治安保卫组,善后救助组、后勤服务组、宣传组、信息组等7个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全面展开铁路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国史馆孙中山先生在筹划中华民国开国规模时,就将国史馆(原称“国史院”)划入筹设之列。国史馆正式设立于1947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暂告停顿,直到1958年才正式复馆。依据国史馆组织条例,它直属“总统府”,各机关凡有关文件史料,应抄送报之。而国史馆向各机关征集或调阅有关资料、档案时,对方不得拒绝。此外,台湾“行政院”曾在1973年时通令各机关将大陆运台旧档及在台已失时效弃卷、文牍,移送国史馆珍藏,并定下每年办理一次的办法。目前,国史馆的珍藏已多达570余万件。  相似文献   

17.
刘维荣 《档案天地》2006,(5):22-23,20
蒋介石于1927年4月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后,曾三次下野。第一次是1927年8月13日至1928年1月4日.第二次是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1月28日.第三次是1949年1月21日至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每次下野.都要回家乡奉化溪口作或长或短的停留.第三次下野停留时间最长,共3月余。当时主管蒋介石警卫和侍卫工作的总统府军务局局长俞济时记录下了不少珍贵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将其所形成的一部分档案及其所保管的少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档案,运往台湾。其后,分别移送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等机关收藏。这一部分档案,绝大部分为民国档案(1912年—1949年)。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国史馆”所收藏者有:“国民政府”档案(1925年—1941年),其中包括1925年以后的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共十九万余件;“行政院”档案(1949年以前)七万七千余件;“内政部”档案(1949年以前)二十余万件:“外交部”档案(1917年—  相似文献   

19.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自康熙统一台湾后,为加强对台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陆续推出一系列治台举措。在文教政策上,一方面在台湾推广儒学,增设书院,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原住民地区设立土番社学,教之以儒家文化,番童习学汉字,讲官话,易风俗,不少番童还参加科考,取为秀才。这些教化政策,对提高台湾民众的人文素养,促进原住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番汉融合,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现辑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及宫中朱批奏折中相关史料,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伍媛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