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的中西化观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化有缺陷,因而必须进行革新,对传统化都有肯定有否定。同时,他们在如何评估西方化、如何革新中国化的问题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他们对中西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和比较胡适、梁漱溟的中西化观之长短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品牌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中西化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化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化在品牌运作中的作用,比较了中西品牌。强调在西方品牌大规模向中国进军时,打造中国民族化品牌,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因中西化的差异,在问候语、民情、风俗、姓名顺序,称谓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中西方的表达各有特色,如果不了解中西方化差异,就无法进行跨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在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与五四前后的东西化论战比较,30年代的这场化论战对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更广泛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西方化的诸多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章从国际商务谈判行为、国际商务管理、涉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现和空间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西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及影响是我国企业在跨化际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国家化背景不同,颜色词汇在中英中所表达的情感有着很大差异。尤其是红色与绿色、黄色与蓝色、白色与黑色所表达的内涵反差极大。了解这些颜色在两种化中的不同意象,可以帮助英语学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跨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过几年人类就要跨入21世纪,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挑战之一:西方社会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影响苏东裂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喧嚣“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完全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它们加快了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对西方的政治图谋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在肯定大学生政治观主流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化”、“分化”的图谋在大学生中是有一定影响的。这里,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加快对我国“酉化”、“分化”图谋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化认识的集大成,他在西方明和中国旧明相撞击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化宗旨,把西方先进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化相结合,并部分借鉴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化探索对于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言研究与化研究的结合,语言学家意识到了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化的是分不开的。中西方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英语教学必须同时注重对中西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以近代西方化的交会碰撞为背景,瞿秋白向人们揭示了西方化给中国社会和传统化带来的冲击与震荡,剖析探索了中国传统化的历史命运和出路,在认真反思了西方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吸收与借鉴西方化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标准,他的这些思想丰富了人们对中西化交流的认识,为当前的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化无论在化、艺术还是在民俗风情、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表达方式。中国人学外语,必须全面了解西方语言的起源,化背景,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工具,以达成交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较我的是西方的设计理论以及相应的范例,不可否认这个系统是科学而完整的,但是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许多人由于过分习惯和推崇西化设计而拒绝将中国化的元素融入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的神学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东西方化的碰撞下迸发了留学海外的思想火花,由西方传教士携引少数中国人赴欧洲学习宗教,被称为神学留学生,他们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化知识,也带去了中学,成了早期中西化交流的使。  相似文献   

15.
秦晖 《教育文汇》2007,(5):40-41,43
唐逸先生和吴茵女士编的这本《汉语文化读本》,我觉得编得非常好。 首先我觉得“汉语文化”这个提法很好。老实说,在“文化”这个话题下,我们这里有太多莫名其妙的议论,比如说,有人提出个命题叫做“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化”。但什么叫“西化”?我认为现代化当然不是英语化,也不是西餐化,更不是过圣诞节化。但是这些人讲的“不要西化”有一个特别的含义,就是中国人不配或不准享有西方现代公民享有的那些基本权利,也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宪政、人权,这些现代制度都不能要;而对于英语、西餐、西装什么的这些人倒是觉得无所谓,可以接受,甚至不妨将洋酒洋装奉为时髦,对洋车洋房趋之若鹜。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顾名思义,“西化”应该指西方无论现代与否从古至今一直就有的东西,如英语圣诞西餐西装之类。而“现代化”则是指那些在现代以前(例如在中世纪)即便西方也没有的,而西方以外的其他民族若要进入现代也必须有的那些东西,如宪政民主法治人权之类。这些东西在西方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以前他们也没有,是在(近)现代化过程中才有了的。没有这些,西方人还是西方人(中世纪的西方人)。而我们如不了解这些,即便学得满口英语、满腹西餐、一身西装,亦不过鲁迅所谓的假洋鬼子而已,焉得称现代人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化的基础之上和在西方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中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固有弥合主客分离、主张绝对实在与尘世生活毫无阻碍的同一性。这样一种源自“轴心期”的诗性智慧。以此为背景,章梳理了源自先泰道家艺术生活、发扬光大于中国禅宗思想的中国化的内在资源。并强调这是中国化第三次大碰撞中所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理论问题。章认为。南采普愿在中唐以后于中国化回归传统道家艺术人生境界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普愿相关叙说的理路的梳理。论证了这一作用的所以然及其客观结果。进而提出了禅宗化在当前中西化碰撞和化转型中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举例说明了由于中西化差异而导致的跨化交际的失败,从而揭示了在跨化交际中只有相互间提高跨化差异的意识,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消除跨化交际的误解,达到有效的跨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化精神物质的代表,本从化,哲学,心理,历史等五个度展开了中,希神话的比较,并力求找出导致中西化和学根本异同的深远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到欧洲留学始于清初,发起为在华欧洲传教士。这些留欧学生在海外学习西方语言和基督教理的同时,也向所到国家适时介绍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化和生活习俗,谱写了中西化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