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更名振青,字飘萍。浙江金华人。他自幼好读书.14岁考中秀才,1905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铁肩辣手我国晚清时政局动荡,为了解天下时事。在校时邵飘萍关心阅读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方汉奇先生《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引文均出于此书)一书,读了内中《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一文,让我思考了很多文章以外的东西。先引述一下方先生的主要意思。方文说:“邵飘萍的政治面貌,从他1926年被害以来将近半个世纪,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把他列入中国资产阶级新闻记  相似文献   

3.
说起无冕之王———记者,首先跳进你脑海的或许是范长江、邵飘萍,或许是时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吴小莉、水均益、闾丘露薇……其实,在记者这条战线上,还活跃着另外一个特殊的团体——校园里的小记者。虽然并非专职,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们心目中对“记者”的定义。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因自身杰出的新闻贡献,邵飘萍在文化思想的传播、教育思想的实践以及时代文化运动中的全面性贡献,被后世评论单一化乃至简单化。立足于其在文化层面表现出来的特性,全视角分析和补考其生平、成就特别是"文化经历",可以发现,邵飘萍的文化价值有着鲜明的先进性、专业性、开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京报》是民国初期北京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办报纸,其主笔邵飘萍被认为是追求新闻独立的报人代表,然而,在实践新闻理想的同时,邵飘萍与政客的密切接触也为时人所诟病。本文拟通过对《京报》被封这一典型事件的分析,彰显报人、舆论与政治互动关系的多个面相。  相似文献   

6.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大将郭松龄在滦州誓师反奉,让他的老长官张作霖处境危险。此时北京《京报》将交战两军主帅的照片,并排印在报纸上,其中张作霖照片下大书:“马贼头目张作霖”,郭松龄照片下则书:“东三省救主郭松龄”。报纸散发后,张托人私底下问邵,自己过去也帮他不少忙,何以如此?邵答:“奉军过去帮忙的,是邵飘萍个人,而报上所载,乃《京报》全体员工所为,与我邵某人无关。”张闻言大为切齿。  相似文献   

7.
报人邵飘萍     
邵飘萍(1884—1926年),浙江金华人。1905年浙江高等学堂毕业。1912年与人合办《汉民日报》,抨击袁世凯专制独裁。1916年任《申报》《、时报》主笔,撰稿反对袁世凯。1918年创办《京报》。1919年5月3日晚,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的北大等学校的学生代表会上,他报告了山东问题和中国外  相似文献   

8.
1918年10月5日,32岁的《申报》特派记者邵飘萍北京独立创办《京报》,这是一份对开四版的日报,没有资本后盾,没有政治后台,更无外国势力撑腰,秉持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9.
杨登明  言宏 《教育》2011,(1):31-33
浙江金华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宋元时期金华学派与金华文派名播四海。近现代有国画大师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史学家吴晗,世界十大摄影师郎静山,诗人艾青及文学批评家冯雪峰,杰出科学家严济慈、蔡希陶等。他们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相似文献   

10.
形容记者,最灿烂的词是"无冕之王",最朴素的词是"记录者"。记者,是一个永远在行走中的群体,是一群无休止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发展,铭记着社会的变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耳闻目睹事件经过,第一时间把它公告天下;不为诱惑所动,不为艰苦所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场,采写真实报道……记者工作的魅力与艰辛同在。每年的11月8日是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记者节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飘萍奖",是浙江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在本期"关注"里,我们将走近两位曾获得过"飘萍奖"的大记者和两位立志成为"飘萍"的小记者。GUANZHU  相似文献   

11.
<正> 袁世凯称帝败亡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李大钊对段祺瑞的认识有一个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李大钊是始终反对段祺瑞的。笔者自1987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拙文中,曾多次提到李大钊拥护或支持过段祺瑞~①,但因受  相似文献   

12.
散木 《中学教育》2006,(6):46-47
散木,本名郭汾阳,山西人,史学,现为浙江大学副教授,有《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网》、《邵飘萍传》等。其父亲郭根,1920年代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曾为《大公报》要闻版编辑、《汇报》总编辑。[编按]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政局混乱,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依附于不同帝国主义的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了维持北京政府地位和全国统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军事的支持下,段祺瑞编练了一支私人武装:参战军。参战军的编练不仅仅凸显了皖系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关系的亲密,更在客观上刺激了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的梦想,但参战军的编练也引起其他派系军阀的不满。皖系军阀对于参战军问题的处理上也没有与其他军阀达成一致,最终直皖战争爆发,参战军(边防军)被打垮,而自诩与日亲密的皖系政府也彻底失去了掌握政权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这样的战士》作于1925年12月14日。鲁迅说:这篇“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的。这里所说的军阀主要是指北京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段本来是袁世凯手下的大将,在北洋军阀中属皖系。1924年11月,他任军阀政府的“临时执政”,对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对内反对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反对进步的孙中山和爱国的人民群众。鲁迅把段祺瑞等统治的年月称为“可诅咒的时代”,把他们势力范围下的区域称为“可诅咒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社会危机日益加剧,许多进步的文化人纷纷投入到编辑出版事业中,如主张打开国门看世界的魏源,提出"救国新民"的梁启超,倡导兴民权的章士钊、章太炎,高呼"公益和商业"的邵飘萍等等,他们把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倾注于编辑事业中,推动了中国近代编辑思想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7.
曹继军 《上海教育》2009,(15):57-57
谈家桢先生正吃着水果,见到记者走进,马上放下了盘子。 谈老一脸和蔼,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没等秘书邵老师介绍,谈老就点着头示意知道是约好采访的《光明日报》记者来了,敏捷的反应让人差点忘记他已96岁高龄。  相似文献   

18.
1918年,段祺瑞秘密与日本进行军事结盟,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共同防敌”,既是段祺瑞政府军备扩充的借口,也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幌子。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段祺瑞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这份协定没能实现段祺瑞借日本之力武力统一的梦想,只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隐患。究竟是“防敌”还是“强敌”,《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英雄历险记     
正第十四节车厢不惧白色恐怖一"三一八"惨案后,北方的政治局势恶化,段祺瑞反动政府的警察厅发出了骇人听闻的告示: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死刑。接着,段祺瑞反动政府竟然以李大钊等革命者"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为借口,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等人。朱家骅、蒋梦  相似文献   

20.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从王韬到储安平,近百年来中国一直徘徊在幽暗的长夜里,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民间报刊生存的空间向来都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等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百年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