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郁达夫的创作生涯中,南洋时期作为其创作和生命的终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研究者为何和怎样建构出一个他们所认可的郁达夫的南洋形象,需要寻找各自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多层面的原因,南洋郁达夫也由此成为一个所指和能指不断漂移的符号,植入了星、马、印、中国、日本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空隙中,成为一则开放而多义的社会文本,具...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甘肃教育》2008,(15):F0004-F0004
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当时也是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校址“云南园”位于西部的裕廊,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上世纪后期,为适应急速腾飞的新加坡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工程专业人才,1981年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与国立教育学院合并重组后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文艺工作者流亡到东南亚地区,从事爱国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冬,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聘,于十二月二十八日抵达新加坡,开始了他在海外的战斗生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马岌岌可危,在日军兵临狮城的情况下,他于1942年2月4日偕胡愈之、王任叔离开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三年另一个月期间,郁达夫先后主编《星洲日报·早版·晨星》,《星洲日报晚报·繁星》、《星洲日报星期刊·文艺》、《星洲日报星期刊·教育》,槟城《星槟日报星期刊·文艺》等五个副刊,还主编过《星洲日报半月刊·星洲文艺栏》、《华侨周报》,负责《星洲日报》出版的《星洲十年》,并两度代理《星洲日报》主笔。同时期,郁达夫还担任了新加坡抗敌动员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  相似文献   

6.
陈梦熊 《文教资料》2001,(6):99-105
巴人 ,原名王任叔 ,是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也是位反法西斯战线上的文化斗士。他是在上海“孤岛”时期就有所向披靡的“廖化”之称。 194 1年 3月 ,组织上曾要他去苏北解放区工作 ,后来周恩来改派他去美国创办《华侨日报》 ,但到了香港即因护照问题 ,美国没有去成。在港逗留期间 ,他为胡愈之在新加坡办的《南洋商报》的《狮声》副刊撰稿。同年十月 ,更应胡愈之邀去新加坡 ,任教于南洋华侨师范 ,并为当地报刊写稿。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寇逼近马来半岛 ,他在胡愈之的领导下 ,一面发起组织华侨的抗日团体 ,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工作中去 ;一面与雷…  相似文献   

7.
诗情画意记游程——读《郁达夫游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有名的作家,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南洋享有很高的威望。鲁迅先生与郁达夫既有深挚的朋友之情,又有亲密的事业上的合作;郭沫若同志与郁达夫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的。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8.
郑子瑜先生是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汉学大师。他还是郁达夫诗词研究专家。他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达夫诗词集》,最早进入对郁达夫诗词的研究,开拓了郁达夫诗词研究这一新的领域,使得对郁达夫的研究走向全面;他开启了郁达夫南游诗主题研究与郁达夫旧诗考证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说为著名学者蒋祖怡、王瑶先生所认同;他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广泛地传播了郁诗。郑子瑜先生在郁达夫诗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镇,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9.
1995年6月3日吴作栋总理在庆祝南大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晚会的致辞中,不仅表达了政府支持将南大毕业生名册,从国立大学迁移到南洋理工大学立场,而且表扬及肯定了南大毕业生的贡献。他指出他们永远是新加坡主流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的主要支柱。他们的“华族色彩”及儒  相似文献   

10.
“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现代史新的一页。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都经受着炼狱的考验。有的成为渣滓,终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淘汰;更有坚贞单选者成为中流的砥柱,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郁达夫就是在这全民抗战中,用他的全部生命,为国家为民族争得了光荣。早在1923年,郁达夫就对为反对俄国的农权制度而客死巴黎的俄国革命先驱者赫尔岑十分敬仰,他表示说:“我们不做便休,若要动手,先要有赫尔惨(今译赫尔岑)那么的客死他乡的勇气。”郁达夫确是象他说的那样,为鼓舞人民、宣传抗战,而远赴南洋,最后客死异地,以身殉国。郁达夫用生命写下了他最后的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海外的炎黄子孙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来亚、新加坡的华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账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账会”)。接着,南洋各埠华侨也相继成立了“筹账会”。1938年10月,“南洋各属华侨筹账祖国难民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推举陈嘉庚为主席。南侨总会在广大华侨中积极开展活动。陈先生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向各国华侨发出了捐献汽车的号召,并把募捐到的3000多辆汽车从南洋各埠、南北美洲运往祖国,这些汽车多数交付军事委员会所属的西南运输处接收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郁达夫一生活动轨迹的探寻,试图对他的“出走”思想进行剖析,认为他热爱自然、逃避现实和婚姻,从而多次出现了“出走”的举动,最终牺牲于南洋,完成了一次理想升华的壮举.  相似文献   

13.
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最成功的5所理工学院之一,代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准.通过分析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工厂、经验积累与分享、货架寿命、无界化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深深体会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已融入学院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14.
从2010年4月16日启程,至2010年5月21日,我和来自海口和三亚的一名小学校长和两名省级骨干教师4人,赴新加坡南洋女中进行了历时36天的跟班考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全面了解新加坡基础教育,分别到了南洋女中、南洋华侨中学、南洋小学和南洋幼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从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他一生主编出版了许多报刊和丛书,推进和繁荣了新化创作,也为现代学编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唯真唯美”的编辑思想及“以汗水来作天才的养乳”的编辑奉献精神,是一笔值得继承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暑期,我有幸随团到新加坡学习考察,感悟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和教学特征。在为期两周的学习考察中,我们在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了一周的集中学习,此外,还走访了新加坡理工、义安理工、共和理工及新加坡工艺学院等多所职业教育类学校,对新加坡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有了初步了解,感受颇多,深受启发。在南洋理工学院为期一周的学习中,我们对新加坡的国情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分别就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南洋理工  相似文献   

17.
从2009年开始,共有16名在南洋理工大学主修中文系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学生可获“上海书局奖助学基金”颁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郁达夫应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作为文学家,郁达夫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编辑家,郁达夫对现代编辑事业也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除了文学就是编辑事业。但是,对这样一位五四文化巨人,我们对他的研究还是仅仅限于文学,他的编辑活动,他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及。本文将就其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各种期刊,撰写有关编辑的文章,以及上述这些活动对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宣传抗战救国所起的积极作用诸方面,研究其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去年仲夏,我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访问。在我所接触到的华族、马来族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中了解到,虽然陈嘉庚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但他的影响仍然深深地留在我国和南洋各族人民的心中。 陈嘉庚(一八七四至一九六一)一生对中华民族和南洋各族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跨越国界和跨越世纪的。一生勤奋的陈嘉庚,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陈嘉庚的精神力量,集中表现在他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巨大财富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颓废表现为他对生活的憎恨.在他前期的生活中,郁达夫基本没有享受过成功,也没有真正体味过情感的滋润.留学回国后的1923年郁达夫在小说中突出了"零余者"形象,以把自己放逐在社会边缘来凸现自我、反对生活.郁达夫在作品中较多涉及自杀和疾病.他对人物自杀和疾病的设置体现了他对生活负面价值的认同,是以示弱来表达对生活的憎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