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婧  韩云 《新闻世界》2011,(2):79-81
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下,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走上媒体前台。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以人物遴选多元化、报道回归新闻本位、书写细节化等特点被受众认可。《冰点·人物》是非传统典型人物的代表之一,其所报道的人物是时代的写照,而且记者通过报道向受众展现人物的人性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乔  熊晓媞  陈姮 《新闻世界》2013,(5):110-111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旗下的特色刊物,它寓共情叙事于人物报道中,创新引领了新时期的人物报道理念。在我国遭遇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它继续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取去典型化的叙事对象,采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和立体视角,同时营造出贴合时代背景的新闻意象,在以小见大中使受众达成思考与理解。纵观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物特稿,《冰点》主要从理解、沟通、关怀三条路径达成共情叙事的目的,从而形成成风化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39-40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2001-2010年的报道丈本为对象,分析《冰点》专栏的报道理念及舆论引导策略,挖掘《冰点》专栏一直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为其他媒体改进舆论引导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特色刊目,它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反映了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故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注重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小见大中,展现社会某个阶层的横断面,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6.
蒋思悦 《今传媒》2015,(2):156-158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冰点人物"专版,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国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生活中经历的收获和坎坷。其选题、切入视角、讲述方式都体现出在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中,对于人的精神和品性之美的珍视,对于自由、民主、法治等现代文明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冰点人物》站在较高的精神纬度上,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深入观察和剖析普通人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从"人"的角度看社会、看历史。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视点·人物》专栏来分析人物报道吸引受众、实现人物报道新闻价值需要点准的五个"穴位"。  相似文献   

9.
10.
“冰点”专栏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中国青年报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抽样统计显示,每2.6个读者中,就有一个选了“冰点”栏目,选票高居“我最喜爱的专版”首位。“冰点”曾被新闻界专家全票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在文字媒体和电视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何以取得如此热效应?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和其他报纸的同类栏目相比,“冰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平民化的视角关在普通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张志安 《传媒观察》2004,(11):30-32
李大同,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历任报社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机动记者、科学部副主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兼科学部主任。现为该报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特稿部主任兼《泳点》周刊主编。他认为新闻主要的使命是影响今天,影响当今的社会,这种影响不是别的,就是要把新闻的真相拿出来。每个事件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只要环境允许,那都应该一控到底。他强调,"把真相拿出来",是新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13.
殷立 《视听界》2006,(3):95-95
我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组拍摄的系列电视报道《信访局长张云泉》,不久前受到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的表彰。电视人物新闻是比较难做的,要做好全国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更不容易。在短短的4、5分钟的节目时间内要截取先进人物的典型片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和拔高,是得下一番功夫的。《信访局长张云泉》成功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捕捉了大量的同期声,用情节和细节,表现先进典型人物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平民化状态,鲜活、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开篇是这样一段记录:繁忙的接访窗口(中景),张云泉接待着房屋业主们…  相似文献   

14.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0,(10):31-33
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采写质量?对一些非事件性的题材而言,民族志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本文以《冰点》特稿为例,阐释了在深度报道采写中实践民族志方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闻传播媒体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也日益多元化。从“院士风采”到"院士足迹",从"科技英才"到"特聘教授剪影",透过科学工作者的言行,越来越多地显示出科技的重要地位及其人物言行的影响力,尤其在科技人物写作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这一特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科技人物写作的着墨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科技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事实,探究科技人物成功的内外在因素。 事实告诉我们,内外在因素的有机融合,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广大的读者来说,他们…  相似文献   

16.
“浓缩”,是人们常提到的一个词儿,新华词典对“浓缩”的解释是:“一般指运用一定的方法使溶液的溶剂减少,浓度增高的一种操作。”显然,“浓缩”的目的是通过减少溶液中不需要的部分,从而使所需部分的相对含量得到增加。 在新闻写作中,对采访得到的素材也要经过“浓缩”处理,才能写出凝练而又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中的“浓缩”处理,实质是在篇幅不变或减少的前提下,增加新闻中反映主题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精练文章的目的。“浓缩”处理的对象应包括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部分都要去其水分,留其精华,…  相似文献   

17.
18.
19.
姜依文 《新闻界》2000,(4):25-27
春来秋往 ,岁月匆匆。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如今已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  相似文献   

20.
人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新闻传媒以人为报道和传播对象,关于人的报道也最能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媒介所推出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某些典型人物笼罩着一层神秘光环,缺少人性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