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斌 《新闻实践》2006,(10):F0003-F0003
8月20日,一位名叫乔·罗森塔尔的94岁美国老人,在旧金山郊区安然去世。大多数人也许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定熟悉那幅照片《国旗插上硫磺岛》(见附图)。乔·罗森塔尔,曾任美联社战地记者。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就是在1945年2月23日按下的一次快门,记录了美国士兵将国旗插上硫磺岛主峰这一历史性时刻。这张关于“二战”的传世佳作,让罗森塔尔获得了1946年的普利策奖。  相似文献   

2.
瞬间与永恒     
《新闻前哨》2012,(4):F0002-F0002
  相似文献   

3.
瞬间和永恒     
<正>本书由作者专门为年轻的读者编选,共分为三辑,描绘了一花一草带来的喜悦,对往事与故人的怀念,以及对艺术与远方的追寻。作者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一个个温暖、质朴的人物,用灵动的文字描绘出景物的缤纷与壮美,用真挚的语言抒写出身边小事带来的感动,让读者看到阅读与写作是如何陪伴他面对逆境和孤独,带给他人生的希望与追求,使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  相似文献   

4.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5.
报纸的靓丽离不开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的吸引力、感召力、冲击力和影响力已与文字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同时与市场接轨,把报业做大做强,新闻摄影又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特殊功能。展现新闻摄影特色,发挥新闻摄影的主体作用,提高新闻摄影的履职能力已成为国内各报业集团的共识。从新闻理论角度讲,应该说图片报道与文字报道,一个是视觉形态的新闻,一个是文字形态的新闻,在统一的报纸平台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方面的不是载体展现的自身形式,而是载体所载的新闻价值,谁的价值大,报纸就选用谁。表现在合作方面,主要是反映在…  相似文献   

6.
7.
1917年圣诞节前几周,欧洲大地美丽的雪景被战争笼罩,天空黑沉沉的。 在这一边的战壕里,是德国军队,另一边是美国军队。其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硝烟日趋浓烈。在美德军队的中间,是一条狭窄的无人区。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在执行任务时被击倒在靠近美军的无人区里。身体被带刺的铁丝网缠绕,他先是痛苦地哭号着,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揪心的呜咽。[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8日,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曾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3枚金牌的体操王子李宁高举着奥运火炬,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  相似文献   

9.
大块头丹多,是我们西藏日报摄影记者,他常爱微笑,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透着亲切、和善,又不乏聪慧。就是这双眼睛,通过镜头,把西藏高原上一些重要的瞬间变为永恒。拉萨第一次骚乱,发生于1987年9月27日。反骚乱中的出色表现,使丹多成为西藏新闻界的新闻人物。当时,丹多调到西藏日报干记者这一行当还不到一年。在此之前,他在部队度过了17个年头,当过工兵、火箭兵,也干过炊事员、船工,参加过平叛斗争,也曾提着铜锣,奔跑在部队的麦田里赶麻雀。他的第一张摄影作品,是16年前在工布江  相似文献   

10.
杨楠 《大观周刊》2012,(37):27-27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的代表作.这幅小幅油画诞生三百年以来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人的目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蔓在深受维米尔风格的影响下,著就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说一出版便倍受好评,创造了新书销售的新高。此之后,一直钟爱历史题材作品的英国导演皮特·韦伯又将小说改编拍成电影。同样以《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命名,并且同样倍受亲睐。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钟情于它?是什数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终于意识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们,不仅是因为它高超的技法所表现出的完美画面,更重要的是它所折射出的作者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图片报道以其特有的形象、动感和震撼力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突发事件的图片报道,其新闻的特殊性及画面的震撼力,是一般的图片报道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呈现在编辑面前的突发事件的图片常常是散乱的、头绪众多的,主题往往会淹没在繁杂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今天地市报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从财政断奶、人才流失到强势媒介“跨区”渗透以及我们自身实力不足等等,都让我们时时觉得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江总书记检阅三军、向游行群众挥手致意的一个个重要画面。这组珍贵的镜头,把历史的瞬间变为永恒。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两住女老师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定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了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能够继续享受母爱、让这些孩子的母亲能够继续爱自己的孩子,两住女老师义无返顾地选择成全孩子们的爱,放弃对自己孩子的爱,这是一种何等的大爱啊,她们又何尝不是爱之大神!  相似文献   

15.
“用数码机拍片好几年,积累数码照片文件无数。而电脑硬盘容量总是有限,如刻光盘保存,调用比较麻烦;若传到网上相册保存,又怕网站倒闭。”在一次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影友,尤其是高产影友,在使用数码相机时,几乎都遇到了如何保存的问题,其存储方式也众说纷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万象 《中国记者》2020,(1):124-125
记者中的“老黄牛”通过“中国全球图片总汇”查询发现,在宋振平25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中,署名“新华社记者宋振平”的新闻摄影作品多达377页、11291张(这还只是对内通稿的数量)。2019年10月3日,“江西万载:古城装饰-新迎国庆”-新华社播发了他的最后一张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7.
虽年纪轻轻,论阅历和经验,却已称得上是个老摄影了。18岁,还在师范求学的张永军,就已迷恋上摄影这个行当了。从手持相机满世界寻觅真善美到如今已老到成家的摄影专职干事,散布在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的千余幅照片,则是他历经艰辛和坎坷所结出的“永恒瞬间”。 初学摄影,面对的是一方新奇天地。芸芸众生中,何处有美?何处蕴籍着生命价值的画面?成了张永军执著的追求。案头上,积起了一大堆胶卷;暗室中,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失望和希望交错的初学日子里,他从没让心中的信念动摇。手持一厚摞照片,四处拜师求艺,走过的路,流过的汗,他最清楚。当张永军的第一幅艺术照片《山外的诱惑》发表在《三门峡日报》上时,他捧着报纸无言地笑了。这笑,浸着泪,浸着他所饱尝的酸甜苦辣。《山外的诱惑》引着18岁的张永军步入多彩的摄影天地…… 天上烈日,雨中泥泞,风里奔波,雪中踏步……一幅幅艺术照片从他的镜头中步人各种报端。1990年,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干事。 视野陡然开阔的他,从此开始走乡串村,下基层入厂矿,在新闻摄影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寻求事业的坐标。他的“新闻眼”便愈来愈敏锐,仅1993年,他就在全国  相似文献   

18.
鲍威尔的北京之行面子十足,且推动中美关系有了实质进展,至少,对美国而言,“撞机事件已成过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沧桑的风雨历程。一说起电影.人们就会想到《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庐山恋》、《人到中年》等脍炙人口的电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电影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去,印迹也渐渐模糊……  相似文献   

20.
服务--图书馆永恒的使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时代的来临 ,为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论述无论图书馆的形式如何改变 ,它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不应改变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