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自1923年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百年办刊历程经“三停三复”。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第二次复刊的产物。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把宣传抗日政策、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在指导青年运动、鼓舞青年斗志、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始终围绕青年关切话题展开讨论,将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真正“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编辑黄伊     
黄伊是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他出生于1929年,广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曾在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两家出版社当过文学编辑,已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他为人淡泊名利,不计职位高低,正直豪爽,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都在出版界受人称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周报创刊伊始,围绕中共的政治纲领确立了宣传主题,宣传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国民革命摇旗呐喊,在思想文化斗争中冲锋陷阵,为促进青年进步献计出力,引导大批有志青年走向中共倡导的革命洪流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杂志于1923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该刊在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中国青年》命运坎坷,它三度被迫停刊,又三度复刊。黄浦江畔《中国青年》呱呱坠地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引导下,  相似文献   

5.
管玉红 《兰台世界》2017,(11):107-111
以张琴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所保存的个人档案为基础,阐述赴苏留学对她一生革命工作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中山大学对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妇女干部的重要意义。发掘与研究这些档案,对国内革命斗争史料起到补充和考证作用,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提供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杂志问世已经六十周年,她的历史,和我党一批著名先烈的革命业绩紧密相联。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就是当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恽代英同志。作为早期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代英同志用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青年》上具体指导了当时的青年运动。他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三四十篇通讯,按照党的指示和青年团  相似文献   

7.
杨明斋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在五四运动中,大批爱国青年走上了街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共产主义,杨明斋在协助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就迅速开展建立中国共青年团的工作,为我国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承办,以“图书情报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青年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6月4日至8日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331篇。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1名代表(论文作者103人,特邀代表18人)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一个优良的传统结合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结合青年工作和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中国青年》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中国青年》编辑部,一直是把结合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对青年进行教育,作为宣传工作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来抓的。《中国青年》一定时期的宣传主题,每期的宣传中心,许多都是围绕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比如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阶段,《中国青年》就曾经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伟人,弘扬先生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革命精神,学校档案馆精心挑选孙中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是我党我军情报资料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他为这项事业呕心沥血将近半个世纪.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本国和别国国情.因此,无论是在本国国土,还是在异国他乡.无论是他在少年时期,还是在青年时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十分重视收集情报资料,并且灵活运用情报资料,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求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和工人运动先驱.他革命的一生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密不可分,从编辑《中国青年》到主编《日日新闻》《安源月刊》《少年先锋》《飞沙》《上海报》,以及《红旗日报》副刊《实话》等报刊,在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罪行的同时,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觉悟,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11,(23):20-26
1921年7月,13名中国青年加上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小楼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租界的密探和巡捕,几乎无人注意到这次会议的召开。这颗共产主义的种子却从此在中国迎风而长,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经过28年的血雨腥风,艰难困苦,前赴后继,矢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在1949年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时期的“五·二〇”学生运动,是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运动中青年学生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气概,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学生革命运动史。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青年报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3年,团中央就创办了它自己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它在团结全国青年参加革命斗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后,《中国青年》几经易名,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恢复了《中国青年》的出版。到1953年,多数省市都已创办  相似文献   

16.
“青年生活”,是《新华日报》三大著名专刊之一。它象知心朋友,恳挚坦诚地和青年们谈思想,谈生活,谈工作,帮助青年们排忧释烦;它象可信赖的师长,循循善诱地向青年们灌输革命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引导青年们走向光明的人生。它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影响、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以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服务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报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和憧憬未来的决心,自创刊以来,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独特敏锐的视角、客观翔实的报道,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倡导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誉为中国青年自己的报纸。本期前沿访谈栏目组特别邀请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张坤,请他为广大读者解读中国青年报发展的辉煌历程及成功之道,与广大年轻新闻人分享如何慧眼识新闻,相信本文一定会成为年轻新闻人的一场思想盛宴。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8月7—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岭南民俗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温州大学、中南大学、广东民族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神奈川大学、爱知大学、福冈大学以及美国崴涞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共8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张铭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致欢迎辞,刘晓春教授公布第四次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名单,康保成教授为获奖代表颁奖。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岩本通弥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徐赣丽教授、名古屋大学樱井龍彦教授,就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做大会主题发言。高丙中教授以河北范庄龙牌会为例,探讨“迷信”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他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俗复兴中,乡村民众将村落的信仰界定为国家的对象,在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9.
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颁奖仪式于2005年10月16日下午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聚贤厅隆重举行。沈祖荣宗师的亲人沈宝媛(女儿)、贺湘云(儿媳)、陈维尊(外甥女)、张伟萍(外甥女)、张惠(曾外甥女)等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共约300人参加了颁奖仪式。沈祖荣宗师的女儿沈宝媛女士在致辞中深切地回顾了沈祖荣宗师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师生的动人故事。专程从美国加州赶来的沈宝环先生的夫人贺湘云女士在致辞中深情地阐述了沈宝环先生光辉的图书馆人生。她们在讲话中不断地鼓励学生们立志图书馆事业,服务社会,师生无不为之…  相似文献   

20.
有位叫王云风的诗人,1938年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滔滔。""圣地"一词一举道出了当时延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今,这座矗立于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古城,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依然备受世人的瞩目和敬仰。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不仅诞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而且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