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受阿尔都塞思想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但不是意识形态,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能够理解意识形态结构的科学理论.80年代以后,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当成为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革命的修辞学批评.从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到作为修辞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伊格尔顿在自己的理论风格上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至今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一,其中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了马克思的"国家机器"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区别,揭示了意识形态与统治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意识形态隐蔽的政治意义,为祛除和解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寻找突破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进行了解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如何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职能这一目的出发,以“总问题”研究方法为基础,坚持“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论”的原则,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存在着从信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总问题的意识形态时期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总问题的科学时期的“认识论的断裂”,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历史无主体论”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争论。围绕对他的“断裂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以及认为他的理论使用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的质疑和批评,阿尔都塞在承认他犯了理论主义的错误和展开自我批评的同时,为他的命题作了辩护和进一步完善。准确理解他所提出的理论命题的内涵和他对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我们深化和认识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形成的逻辑可分为理论线索和思想线索。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机器——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认识是其理论线索。思想线索是阿尔都塞提出这一理论的思想起因,即对意识形态独特的理解、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意识形态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立足于苏联教科书体系式解读和由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式解读,而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尔都塞式解读及其意义给予充分关注。阿尔都塞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问题。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一种"多元决定论"(而非线性的机械决定论),他关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探讨就是对这一多元决定论方法(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典型例证。在一定程度上,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解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式解读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路易·阿尔都塞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福柯是20世纪法国极富传奇色彩与反叛性的思想家,生活于同一世纪的二人相识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的理论道路虽然大相径庭,但二人思想之间仍然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阿尔都塞和福柯思想之间有着较多的相通之处。论文试图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与福柯的权力分析等方面阐述阿尔都塞与福柯思想之间的联系。阿尔都塞作为福柯的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思想上都对福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主体、难题性(总问题)的研究,还是福柯对于权力、主体、知识型的研究,都可以看到二人之间的确存有许多值得重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误读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建树在其思想建构中尤为重要,但是他最终背离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文章试图从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地指导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从比较的视域解读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从上层建筑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重新理解,将“描述性的理论”上升到了理论本身,提出了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学习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对我国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归根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而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的武器。因此,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学从生态整体意义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了调知,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他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现状在理论上从人对自然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剖析,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最终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诉历史唯物论蕴涵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逻辑,并致力于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决生态问题,因而在理论上与当代生态学具有被整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哲学最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者极为关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充满了生态哲学思想。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状态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可以勾勒出一条从方法到视域的线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反对教条主义,列宁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学说方法论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它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开放性的理解和运用,但也应该看到,在从方法到视域的扩展和游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和把握也愈来愈“抽象”了。  相似文献   

16.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读,不但批判了当时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而且恢复了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地位;不但重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而且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作出了极具启发性的探索.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对我们今天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他把自己创立的学说称作科学,与意识形态相对立。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吸收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对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努力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作方面成就卓越,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也颇有特色。系统整体地宣传、因材施教、抓住机会因势利导、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等特点使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卓有成效,促使许多进步青年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逐渐兴起,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开始向其本真回归,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由国家主体向社会主体回归,教育内容逐渐由意识形态教育向社会生活教育回归,教育功能逐渐由工具性功能向目的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回归,教育运作方式逐渐由单向运动向双向互动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