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经常要面临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冲突,以至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左右为难的伦理困境.新闻采访的“茶水发炎”事件和新闻写作的“媒介审判”事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佐证.伦理困境的存在,理性上困扰人们的道德选择,情感上拷问人们的道德良心.揭示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成因,把握伦理困境中道德选择的方向,是超越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董春蕾 《兰台世界》2001,(11):23-23
新闻摄影应以人为中心,源于生活,反映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提高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使新闻摄影增值,就不能忽视其中的人文要素--理性要素、美学要素、情感要素.同样有关新闻摄影的档案采集也要关注这些要素.  相似文献   

3.
马缘园 《新闻通讯》2014,(11):30-31
新闻伦理研究是传媒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伦理研究始于美国,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大众传媒对个体认知、社会价值判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的反思,传媒伦理课题尤其是新闻伦理研究在近年再次进入研究视野,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新闻伦理的界定,早在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将新闻伦理学定义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及新闻职业规范之间的含义几乎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4.
气候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所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即要求人类从道德的角度上了解气候知识,提高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与决策能力。西方传媒对气候新闻的过度报道或选择性报道,遮蔽了人类对本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从而带来气候伦理的灾难和导致新闻的不公正性。因此,气候新闻报道必须注意几个环节,一是增加连续报道;二是保证新闻的科学性;三是加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季耀华 《视听界》2002,(4):19-20
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某种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直截了当、充满宣传味的大众传播方式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程度,对新闻事件有认识和了解,但不意味着一定对它形成积极的态度。电视新闻节目和个体发生联系,要经历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纯粹由理性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途径更加高效,但新闻业务的发展方向出现泛娱乐化和新闻信息失真的现象,导致媒体平台公信力趋低。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反思:从个体讲,必须加强对新闻学子和新闻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从组织上,大力发挥国家意见领袖的道德伦理引领作用;从社会上讲,国家要逐步完善和推广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新闻氛围。  相似文献   

7.
以2023年10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的暖新闻短视频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中的文本和用户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文本分析,探究其情感传播效果可发现:正能量短视频的总体传播力较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存在个体及群体的情感错位等问题。通过剖析媒体正面引导下用户负面情感产生的原因,探讨个体情感在网络空间中扩散、增值而形成的群体情感现象,提出通过点赞与回复为情感加权、以个体情感叙事激活社会记忆、由理性的观点形成非理性的趋同等情感引导优化策略,以期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新闻从业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即"新闻人"和"社会人",由此,大众对他们存在着两种角色期望。当这些角色期望发生对立时,也就出现伦理评价的冲突。因此,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秉持的职业伦理标准,有时与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社会伦理标准存在着错位现象。本文试就新闻伦理中的真实性要求与社会伦理的评价之间平衡展开讨论。一、规避两种伦理冲突的理论探讨1、从新闻事实的传播过程来看,新  相似文献   

9.
苏状  王梅芳 《新闻界》2012,(18):37-40
当下新视觉技术与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新闻伦理的某些新变。基于视觉传播场域,相应传统新闻伦理的"习俗的规约"、"客观的判断"、"公有之好"的伦理表现与伦理理想,公民新闻具有动机上的"自主的德性"、原则上的"正义的情感"、立场上的"弱者的反抗"的伦理特质,这些既为传播职业新闻伦理诟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职业新闻伦理实践盲点的补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涌米 《传媒》2019,(14):76-78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传播信息,避免情感掺杂,保持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再现,是当前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库尔德利的观点值得关注,他认为,与媒介打交道,有必要诉诸德性伦理,发挥它对媒介使用的规范作用,获得与媒体相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1.
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不仅让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不断改善,也重塑了个体的阅读习惯.本文在分析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理念与意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算法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前瞻性.在着眼于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变革的背后,重点分析了算法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人们在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茧化、算法控制、主流价值引导缺失等方面的技术陷阱.在算法新闻实践中,发挥技术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12.
张潇予 《今传媒》2023,(9):16-19
新媒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断层式发展,新闻传播范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效用价值理论研究的框架和着眼点也随之改变;新闻媒介从信息传播及价值输出载体转化为个体认知与社交平台,兼具社会服务终端功能。本文基于新媒体传播研究视角,以算法新闻推送为切入点,展开了新闻价值体系构建下新闻效用价值问题的研究,观察了媒介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从“价值量”向“互动效果”的变迁,探讨了现状下新闻效用价值及相关媒介伦理延伸问题的嬗变,发现“技术理性回归新闻伦理”与“重构新闻效用价值”之间尚存的关联,提出“新闻行动者”要运用战略的驱动、理论的重构、目标的谋篇以及技术的触达,寻找新媒体新闻价值选择与用户兴趣选择之间的契合路径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正在不断加深情感因素在驱动新闻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中外新闻业对情感的认知和研究历程,分析情感逻辑在国际新闻生产、流通与消费全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关注国际范围内新闻情感化与平台化的相互建构,进而为如何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国际新闻实践提供情感干预的理念和方案,推动中国新闻与国际受众情感共通性的有效提升,有感情、有温度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新闻评论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新闻评论在新媒介环境下转型,从转型方向、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得出新闻评论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型,转型主要体现在评论主体的多元化、新闻评论议题设置对“受众议程”的注重以及发掘新的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三个方面,同时也要注意规避转型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如非理性言论的广泛传播、新闻评论的同质化、新闻评论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不仅需要真实的新闻报道,更需要具有说服力的、深刻的新闻评论,新闻媒体的竞争已经从信息量的竞争转向了观点的竞争、独家评论的竞争。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要有生命和力量。好的新闻评论应该是逻辑严谨,秉持理性,对复杂事物的分析,不是简单的站队、表达个人的立场或情感,而应该具有超越自身情感、博大的公共关怀意识;能够表达独特的认知价值,拥有丰富的评论附加值。可见,要增加新闻评论的生命和力量,关键在于新闻评论的理性。这种理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评论的选题,二是怎么说。  相似文献   

16.
记者负责新闻现场的人性底线把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门在编发时进行明确的新闻伦理把关。前些天,歌手姚贝娜去世,深圳晚报记者拍摄捐眼角膜手术前医生向遗体鞠躬时的画面,引发了一场口水仗。事情后来几乎成了一次"打着新闻伦理旗号的网络水军攻击事件",远离了对新闻伦理的理性讨论。新闻伦理,源于人类基础的道德伦理。对遗体的尊重,对逝者家属的尊重,就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这种道德伦  相似文献   

17.
陈凯君 《今传媒》2020,(4):61-64
数据新闻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的生产、存储及算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兴起的新闻版块。正是因为伴随着的大数据资源的特殊性,相较于传统新闻生产,数据新闻生产的权力出现了位移,数据平台出现了数据新闻资源垄断等新特点。权力位移与资源垄断进而对新闻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除了从传统的新闻传播视角进行伦理探讨外,还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及媒介环境学角度对数据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问题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彭莉 《新闻世界》2014,(3):190-191
本文对近几年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发展带来的新语境下,新闻媒体出现的新闻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媒体在新闻伦理方面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浩 《新闻记者》2023,(4):26-35
数字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用户获取社区新闻与构建在线社区归属感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成为我们探讨社区化公众行为的实践基础。本文尝试借鉴新闻卷入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探析用户关注社区新闻内容以及参与新闻点赞、分享与讨论等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而准确理解数字新闻用户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用户关注新闻内容的核心驱动力是满足生活需求,用户的情感卷入能够直接激发其对社区新闻的参与意愿,这一意愿转化为参与行动的过程则涉及更多的情境性因素。上述环节表明,用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与人际关系具有将其塑造为审慎行动者的潜能。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新闻用户由“智识个体”走向“智识公众”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说"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该方法使传受双方形成信息和情感上更好的交流,是对传统新闻播报方式的挑战。如何"说"好新闻,提高节目质量就成为主持人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