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坤明 《江苏教育》2023,(15):43-45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在行动,重在应用,贵在创新。赋能教育、助力教学、提质管理、增效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2.0)日益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南京市建邺区基于顶层设计、应用驱动、智能协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全域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助力学校管理提质、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增效,着力打造区域教育现代化名区。  相似文献   

2.
仓定志 《江苏教育》2022,(10):43-45
影响力学校建设共同体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倡导成立,是将全省不同特质的优质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校发展提供的一个崭新平台。影响力学校建设共同体的应然样态是理念共享、特色共建、教研共进,通过加强领导力、凝聚向心力、发展创新力等实施路径,全面提升共同体成员校影响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智能化、智慧化、场景化、数据化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平台建设、技术升级、人员培训、实施保障等路径,建设了以“我的学校”为主体,以数据的生成应用、师生的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智慧教育学校。这一智慧教育学校既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又延展了校园育人新空间,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建设与应用"为主的"1.0时代"迈进了以"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催生了智慧学校建设的转型升级。智慧学校的"智慧"样态,是以学习者的智慧养成为目标,在学校通过体制、机制的管理变革以及智能技术支持的学校环境变革,打造技术变革教学的创新场景,以促进和支持人的智慧的生成和体现。智慧学校建设应遵循区域整体设计与学校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智慧学校建设思路,探索基于区域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整体构架、以学校作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整体变革为引领、以泛在深度的智慧学习为驱动的智慧学校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6.
文化建设是智慧学校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决定了智慧学校建设的方向与实效.在当前智慧学校过度强调引入新技术的背景下,加强智慧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智慧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在机制包括导向机制、生成机制和评价机制;外在机制包括主体联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社会支持机制.智慧学校文化建设应基于内外机制,寻...  相似文献   

7.
"智慧"一词由来已久,多指人类的智谋才能,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许多事物拥有了"聪明才智","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焦点,便是其中的代表。"智慧校园"的提出缘于"智慧地球",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并引起全世界的轰动。而至此之后,国内不少的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以及其建设框架,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业内的广泛关注,认为它将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有力推手。本期热点我们邀请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陆以勤教授、紫旭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邓健鸿,就智慧校园的概念、特征、建设与应用展开对话,以启发我们探索象牙塔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广元市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市教育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学校网络教室和学生平板电脑等教育装备,引进成熟智慧教育平台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智慧课堂,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课堂教学变革,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智慧教育是新时期数字资源及教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以"智慧"作为教育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指向,从教育内容、教育架构、教育生态来看,智慧教育具有阶段化的递进规律,可以分为以知识模块构建为内容的智慧课堂、以知识总量扩容为重点的智慧校园、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的智慧环境.基于阶段化特点,智慧教育发展应遵循"体系、规模、...  相似文献   

10.
2007年,苏州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但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苏州市发布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紧扣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把苏州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综合示范试点城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1.
智慧学校作为研究学校的一种新视角,引领了信息时代学校发展与变革的国际潮流与趋势,是未来学校变革的重要走向.综观国外有关智慧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得出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智慧学习环境、数字教材、课程体系与教学范式以及学校基本支持服务体系是影响智慧学校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条件.各国从不同层面将明晰智慧学校的内涵意蕴、重视发挥政府职能、建构以转变教与学方式为中心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智慧学校示范基地、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智慧学校建设支持系统作为智慧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政策,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提速建设"鼓楼e学校"。初期主要依托"鼓楼教师在线"平台构建四个模块,即"在线伴读""在线课堂""在线讲坛""宝爸宝妈学堂",近期还规划"学习交互""教学支撑""教师发展""决策管理""家校共育"和"网络安全"六大系统及其若干信息化平台,同时为保证系统可持续发展,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设计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密云区抓住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有利契机,规划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168”工程,不断迭代优化环境,打造智慧校园新模式;创建优质数字资源,打造智能服务新模式;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打造深度融合新模式;积累大数据精准评价,打造优质育人新模式;开展“互联网+研训”,打造协同成长新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区域治理新模式。整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应用中的深化,为学校因材施教、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与基础。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以减负增效为切入点,以因材施教和“五育”并举为落脚点,基于学习架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智慧Qing”、“双师”助学、学习场域融创等多路径,探索智慧场域下学习架构的搭建,带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自学、互学、睛学、理学、评学”,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2006,(8):24-26
作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牡丹江市政府、市教育局坚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为“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迅速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信息化教育水平,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区域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实际,牡丹江市政府、市教育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2004至2005这两年是牡丹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通过建立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建设教育城域网工程,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牡丹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6.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精准地教、智能地学。利用大数据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实时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同时,教师能根据反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明显提升。广元市地处四川北部盆周山区、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7个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3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市农村贫困人口35.3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5.46%。广元农村教育体量大、分布广,面临学校小、学生少、教师缺、发展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日渐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大量进城,驱使全国各地城区新建了大量义务教育学校。调研发现,近年来,城市新建学校发展迅速,为推动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师资短板明显、学位供给紧张、政策扶持不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建学校办学品质须着力加强政策扶持力、校长领导力、课改推动力、教师发展力、文化创造力五个方面的建设,构建起提升新建学校办学品质的长效机制,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起,我县率先开始探索区域范围内校长、教师城乡流动机制,县城学校许多校长、名师流入农村学校,实现了县域内每所学校都有县学科带头人以上名师的良好格局,各校也建立了名师工作室,以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校长、教师流动不仅增强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师资力量,也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安上了助力器。特别是在教育局的"课堂转型、质量效益"两大主题引领下,各校积极推行课堂转型,用课改助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近年来抓住校园扩建的机会,未雨绸缪,提早规划,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依托,以"三用"为突破,抓住重点,凸显特色,切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2002年,自家庄小学提出课堂“四个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手段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并在随后的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文化为凝聚、以目标为导向、以科研为载体、以课改为引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自此,学校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践,逐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