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能力多元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科能力多元评价的育人价值,在于促进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科能力多元评价的实施,促进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开发。为实现学科能力多元评价育人价值的转化,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做到学段、年段、单元、课时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一致。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要认真读懂学生,实现评价指向学习过程,指向引导学生“活生生”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式下数学教材的育人目标、数学教材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从读出教材“结构点”、构建新颖数学教材结构体系、创新数学教材发散区域、融入思政元素方面对教材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全面性,需要融入多方面的培养因素才能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等结论,期望对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经过两年半的实验,教师对本套教材的风格和特色已比较熟悉,对第一学段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已有了体会。这里仅结合本册教材的内容及编写特点提出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参考。一、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本册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各个领域因目标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开发教学资源和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就词读教学而言,目标的确定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即《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个性”即每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共性要求教师从学段目标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共有10条,依这组教材来看,最主要的有: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学科德育操作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研究编制“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为抓手,借鉴世界范围内表现性目标研制经验,通过表现性德育目标明确期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应具备的德性表现,以促进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关注育人、落实育人。本文论述了表现性德育目标的概念与意义,及其结构要素、表述思路和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等,为改变当前纯粹以隐性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要求的现状,凸显学科育人功能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要追求高效课堂,就必须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文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在学段上的要求和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书面练习设计。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标作为观念形态是主观的,但就形成的基础说,是客观的。当前,各级学校、各科教材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详细,但作为落实根本任务的育人目标却只有一个总目标,如果育人总目标之下,分学段设立分目标,分目标之下又设立支目标,支目标之下再设立子目标,并且把这些目标深入家长、教师、学生之心,就能齐力培养合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聚焦价值导向、文化自信、品德养成,培育和践行课堂教学中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小学英语课程中育人目标的实施路径及策略:深挖教材育人元素,夯实思想;深入语言实践活动,淬炼品格;深植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视野;深悟语言文学之美,浸润审美。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教学中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0.
邹胜 《广东教育》2006,(3):37-37
一、重视系统备课 系统备课包括四大计划内容.具体包括有学科学段教学目标、计划;年级学年、学期、项目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大计划的主目标及目标群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设计大计划筛选教材的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 ,我认为优化目标教学要根据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 (即认定目标——出示目标——达标训练——达标练习——达标检测——达标补救 )做到四步优化。目标优化。学期初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要统揽教材 ,深钻大纲 ,分析学情 ;明确本册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本学期大纲的教学要求 ,明确本册内容在学段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 ,确定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拟出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单元目标。教学每一课前 ,要根据本册目标 ,单元目标 ,学生实情 ,认真钻研教材内容 ,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认定目标力求面向全体学…  相似文献   

12.
对数学学习而言,“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段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元教学目标”既是“学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又为落实“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教学目标要做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判断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在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1.三维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师缺乏学段、教材的全局意识,割裂教材、学情、学段、学时之间的联系;过分突出知识和能力目标,对其余目标重视不够;所制定的目标空泛,难以落实和评价。三维目标的定位偏高、偏低或错位注定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相似文献   

14.
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小学阶段“内容要求”的动词按“目标类型”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动词使用倾向反映了课程的性质;“技术与工程”领域动词使用超常;动词分布整体符合规律,但在部分领域和学段出现缺位和错位。需重视“跨学科整合”学习,通过动词实现学习目标的进阶型式分布、行为化转换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落实学科育人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双向驱动、融点立面”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情、道德、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学习主题,采用“双向驱动”课程整合思路,实现义务教育学段学科融合,推动核心素养培育由点及面,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邹席 《教师》2019,(13):75-77
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制订“法治素养”图谱;紧扣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法治素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学科、学段、时空,构建“和合”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和合”课程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课程实施主张学科融合,课程评价讲究多元开放,改变了学科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打下基础,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它同时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亮点与难点。达成新课程学习任务群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话单元教材系统判别学习任务群归属、对话任务群要求确定学习主题、对话课程学段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对话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并拟定评价方案,实现教材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体现“新、实、活”。“新”是指以新的教学理念解读教材,把教材读出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实”是指教学过程扎实,教学目标落实好。“活”是指学生思维活跃,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点是数学课堂的高标准要求,也是追求的目标。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自2019年9月陆续在全国推广使用,与以往教材相比,内容更详实,体系更完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掌握、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潜力的开发。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却面临着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统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笔者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