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不知道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媒体影响力的作用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此处主要研讨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力。受众是一个群体性概念,所指相当宽泛。面对媒体的影响力,受众的反应不可能完全一致,文中只能是针对总体情况进行论述。对于受众而言,媒体影响力有正向和非正向之分。本文讨论的是媒体对受众所产生的激励向上和向前的正向  相似文献   

3.
在地市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地市所在地的新闻较多,而辖区内的县市等地方新闻较少。如何争取做大做强县市地方新闻,是地市媒体扩大传播力、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地市媒体在做县市等地方新闻时。应着力融入地方,赢得地方受众。从而大力提升地市媒体在地方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影响力是媒体安身立命之基。一家媒体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最终裁定权归于广大受众。因此,我们在谈论媒体的影响力时就必须围绕受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其中媒体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是媒体围绕受众需要提高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媒体要提高影响力,就要本着对受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传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5.
刘艺 《视听》2023,(8):134-136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正襟危坐式的新闻语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主流媒体纷纷探索更接地气、更亲民、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语态,“Vlog+新闻”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主流媒体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实践证明,“Vlog+新闻”这种人格化、碎片化、平视化的报道方式,给受众制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它没有直接和强迫式地进行观点输出,更能适应当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比拼的新平台。本文以"人民新闻"和"腾讯新闻"两大客户端对2014年两会新闻的传播为例,研究不同类型的移动客户端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定位以及新媒体特性,提供差异化的时政新闻产品。移动客户端用户既是受众,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媒体在发展新闻客户端时,需思考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发挥受众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内容和形态上不断创新,以此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主流新闻是主流媒体的努力方向和市场卖点,它是高级的严肃的媒体报道的新闻产品,这些媒体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主流新闻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发行量大、收视收听率高,媒体产品具有很大的持恒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它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郑策 《新闻世界》2011,(7):47-47
《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是六安市唯一晚报性质的报纸,受众主要在六安市区及所辖县区。受制于地方经济状况及自身实力,目前版面有限,仅16个版,本地新闻量创新稍显不足。针对这一现状,要进一步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必须在新闻"有效传播"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他国”新闻,主要指发生在本国以外的新闻。由于实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体一般不具备国际新闻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众获取国际新闻渠道的增多,导致地方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上缺乏独家性,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国家级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尽管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状态,但许多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却呈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融媒体时代,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提升网络新闻直播的竞争力,研究其内容与传播的优化策略。【方法】针对网络新闻直播的特点和融媒体环境下的原则,从内容、主播素质、影响力和受众互动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结果】通过优化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提高新闻主播的素质,增强网络新闻直播的影响力,增加受众互动,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结论】在融媒体时代,采用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高效机制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体传播环境是必要的。通过优化网络新闻直播的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中央级媒体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等,由于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且覆盖面广,因此以播发全国各地受众都关注的重大新闻为主,而地方媒体以发布特定区域的新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校媒合作模式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理论与应用的双重价值,在高等教育逐步转型分化的趋势之下,地方高校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契合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地方媒体对新闻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却面临一定的困境,建立校媒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需研教一体化"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针对性地回应行业与地方媒体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播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日益加大的信息量的需求,受众渴望出现新的播报模式,"说新闻"以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温和幽默的语言被广大受众接受和喜爱。作为"说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主持人是联系媒体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因而这种特殊性就要求主持人应当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主持人良好的新闻素养、政治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说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富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这样才能适应"说新闻"节目迅速快捷、内容丰富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新闻前哨》2008,(10):69-70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也往往乐于追逐含奇含异、有着“戏剧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媒体受众被严重分流,给广播媒体带来较大的挑战,广播媒体必须"变身",以迎合受众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传统广播新闻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所谓媒体影响力,就是媒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发行量、主动阅读率和传阅率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断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参照的三个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纸媒固有的局限性,让报网一体化成为传统纸媒寻求突破的重要路径。新闻网站的广阔发布空间为地方媒体提供无限量的新闻发布载体,纸质媒体上本地新闻可以通过整合、制作、包装、延伸、深度和多级开发,形成网上多元、系列的新闻产品,从而引领本地受众关注和参与。报网互为依托,整体联动,取长补短,可以极大改善传统纸媒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吸引本地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有效强化和提升地方媒体地位和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受众分流的时代,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即使同质媒体,其受众群也不尽相同。报纸的读者,一般带地域或行业的特点。媒体在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既要有人人关心的普遍性的新闻,又要有本报主要读者群特别关注的相关新闻。所以,地方纸媒完全有空间好好经营本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