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承诺与信义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传统上,中国人是喜欢交朋识友的,而且志趣相投的人还可以结成义亲。《三国演义》开篇讲的是“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年龄、籍贯、背景都不同的异姓人,在桃花园里杀马杀牛,焚香上酒,指天盟誓,结为兄弟。按照今天的说法,三人一开始都是陌生人,因为共同的事业追求才走到一起的,志同而道合,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同志”关系。刘关张做了君臣,日日在一起共事,也可以算是同事,但是恩同“兄弟”,当然比同志和同事要高出一大截,这种骨子里的互信互利都建立在双方信守承诺的基础上,算是古人与陌生人交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省民主评议办公室与河北电台共同主办的《阳光热线》节目正式开播已经整整三周年了。这三年来,我应该说既是节目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节目的忠实听众。说我是参与者,就是审计厅做客这个节目已经12期,《阳光论坛》做过两期,共14期。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有一次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以外,其它13期都是我做的,  相似文献   

4.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1,(12):163-164
“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时期出生的"80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有人称其为"充满希望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亦有人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 "麻烦的一代".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或者相继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 "80后"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如今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将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真人秀”(Reality Show),可以说是继“脱口秀”之后风靡全球的电视文化新宠。自2000年荷兰推出的《老大哥》大受追捧后,英国版的《老大哥》更是把“真人秀”节目全面推向高潮,在全球迅速走红。“真人秀”于是有了“纳斯达克现实泡沫”的美誉。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美国的《幸存者》,正式在国内推出“真人秀”节目。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生存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90后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1990年出生的大学生很快就会走向社会。他们不再是“同学”,而会成为社会中坚们的“同事”。  相似文献   

11.
1992年的春天,及之后的狂飙年代点燃了中国一代人的梦想,也激发了中国最初最狂热的创业热潮。他们凭借头脑和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自己。20年后,他们不得不在互联网成长下的后辈们的不解目光中,向那个曾经激情的时代告别  相似文献   

12.
"后舌尖"时代,美食类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各大视频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独特性和竞争力,不遗余力转变营销思路,将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细分,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潜移默化改变年轻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因此,"后舌尖"时代,纪录片真实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最具破坏性的火山爆发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的坦博拉.1815年4月5日,坦博拉火山发生爆炸,……估计有9.2万人死于爆炸以及火山爆发引起的大饥荒."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爱国青年学生迅速响应,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等学校的学生纷纷走出校门,集会演讲.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22岁的周恩来一从日本回国就立即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7.
罗岗 《新闻记者》2005,(10):44-44
现在新闻调查类节目已经变得非常有“权力”,我说的“权力”意思是,当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来谈论中国社会的变化时,许多依据都是从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获得的。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人甚至批评说知识分子了解中国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媒介,一个是以前的《南方周末》,还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8.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常见的意象与意义清浅的词句.似乎毫无费解之处。但是.仔细推敲,根据“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将这首诗放到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将会意识到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文 《新闻窗》2012,(2):117-118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据统计,中国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近年来,随着"90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社会舆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批"新生代"。一方面,在奥运会、汶川地震、世博会等事件中,  相似文献   

20.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好多希奇啊,好有味!王老老进“大官园”呢?享受了好多特权,真叫“爽歪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