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灵的站台     
陈敏 《湖北档案》2011,(11):36-36
跟所有母亲一样,每次我从这个遥远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都特别忙碌,忙着做我喜欢吃的菜.忙着打点我换季的衣裳……而我在家短暂的日子。都被踩在走亲访友的脚步中,很少顾及忙碌而疲惫的母亲。回城的日子一到.我才会深切地体会出父母的牵挂和担忧。父亲的老爷车载着我的行李,母亲手提大包小包.而我则两手空空地走在他们中间。听着父亲时不时...  相似文献   

2.
老母脚髁骨折拆除石膏后的那天晚上。我萌发了为她洗脚的愿望。我把一脸盆热水放在床前地面上,水稍微烫一点。便用双手轻轻地将水撩在母亲脚面上。我头一次真真切切地看清了母亲缠足多年后的一双小脚,脚的前部尖尖的。除了脚拇指外,其余四指向脚心弯曲,紧贴前脚掌。长年累月地走路与劳作.四指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待手可入水时。我让母亲把双脚埋入热水中,先替她洗去脚髁、脚面上的浮泥,又用指甲挖着母亲脚底的老茧。此刻,我头脑中出现了母亲年轻时背着我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情景。那个时候,母亲的一双小脚灵活地跳跃在田埂沟渠间.我伏在她的后背上.我的身子也是一起一伏的。我记得,母亲的后背就是我童年时的摇篮,我是在母亲似如摇篮的后背上长大的。还有一次清晰的记忆,母亲与邻家几个小媳妇大姑娘坐在我家堂屋前的石榴树下。火红的石榴花缀满枝头,她们下石榴花染腮涂唇,然后又染红了指甲,我记得那时母亲青春的脸庞像石榴花般艳丽。如今,母亲已经衰老。缕缕银丝取代了满头乌黑的秀发,脸上细密的皱纹如古树的年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只有那一对美丽的眼睛,至今还闪烁着些许光芒,我从光芒中读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感恩。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来欣赏母亲明亮的双眸时.那双眼睛变得扑朔迷离.眼角处滚出了晶莹的泪花。  相似文献   

3.
2月13日.早上7时.我照例打开电子邮箱,一则来自北京的泣告让我呆住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老师的儿女给我的邮件称:“母亲刘衡1月1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送朝阳医院抢救,昏迷27天,终因心、肺、肾衰竭,于2月7日下午4时逝世。母亲生前得到您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对此我们惟有深躬到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2月11日我们送别了母亲。母亲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北京长青园,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生命之光’的纪念碑上。未悔人生虽九死,独留史笔待千秋!母亲毕生追寻真理,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精神永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将永远承传。”  相似文献   

4.
梅子 《湖北档案》2009,(4):36-36
那年。当我在小学读书时.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我们村里好多同学都缀学回家找野菜、挖树根填饱肚子。我也准备退学。哭着对母亲说:“我肚子饿。”母亲说:“孩子.忍着点吧.妈会想办法不让你饿肚子的.啊!”  相似文献   

5.
卖白菜     
莫言 《档案天地》2008,(3):60-6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相似文献   

6.
卖白菜     
佳运 《出版参考》2007,(5):20-2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06,(8):38-38
坦白地说.我最幸福.也是最悲惨的时刻来到了——我在欣喜地等候着我的第一个孩子的出世.然而与此同时,我那往日精力充沛、热情开朗的母亲却在与脑肿瘤病痛的斗争中渐渐失利。  相似文献   

8.
许丽卡 《出版参考》2010,(11):37-37
母亲没什么文化,小学只念到三年级.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相似文献   

9.
吴若权 《出版参考》2010,(11):34-35
常有人问我:“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的愿望是活得久一点.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奉养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谁的     
练小川 《出版参考》2010,(10):37-37
妻子还没有怀孕,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孩子生下来坚决不让我母亲带。因为她认为母亲没有文化.还满嘴的方言,入托前孩子的教育也是个关键问题,万一带出个土气又不懂礼节的小孩来,以后想改都难。  相似文献   

11.
田靭 《档案天地》2009,(3):12-13
在人生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母亲与孩子的那份牵系着的深情。女儿已经长成1.74米的个头.远远地超过了当母亲的我。翻阅着女儿15年的生日照片,看着每长大一岁的变化,女儿的成长过程如同一部精典的记录片、故事片映在脑海中。16年来.我为孩子建立了一系列的成长档案,可谓是门类齐全。包罗万象.不同时期有其各自的特色和特点。原来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后来是按照在做档案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8,(5):1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母亲于1998年12月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整理她的旧衣物时.猛然从旧衣兜里发现一个旧报纸包.里三层外三层裹着什么东西。打开一看。使我惊讶不已,原来是民国38年(1949年)1月1日“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所有证”的第一联上填的户主“王豹”.是我的小名.我1954年考上初中后才叫现名。下面写的“朱彩”是母亲的名。“王小女”是妹妹的名。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又逢母亲节、父亲节。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我作品中的平民化倾向.同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7,(10):25-25
8月6日,在《梦想在飞》节目录制现场,我和来自萍乡的选手孔容萍共同答题,最终她获得了一万元助学金,当时全场欢腾.而我热泪盈眶。透过泪水模糊的双眼,我仿佛再次看到母亲在向我微笑。  相似文献   

18.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七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七…  相似文献   

20.
那一年的冬天,天上飘着白雪,我和母亲一起去逛超市。从超市出来时,我对母亲说我饿了,母亲瞧见超市旁边有炒凉皮的在叫卖着,我们便要了两碗。忽然超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