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龙超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研究》一文中指出,《救亡日报》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于1937年8月24日创刊上海,上海沦陷后南迁至广州,后又转移到桂林,直至“皖南事变”发生后,因其拒绝刊发中央社有违事实真相的通稿,于1941年2月28日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国运: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界的文化救亡行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界十分活跃,抗战美术运动波澜壮阔、盛况空前。桂林美术工作者以画笔为武器为抗战胜利努力创作,面向社会、深入基层,建立美术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多次举办美术作品展览,积极创办刊物、出版著作,开展学术研究,引导抗战美术运动的发展;在普及美术基础教育、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桂林美术界的文化救亡活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1938年冬到1944年秋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此次活动的特点:从译人数众多,阵容强大,以文学翻译占主导地位的多学科翻译,译作的发表和出版前少后多,报刊成为译介的重要力量.这一活动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为抗战的胜利和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文学和翻译事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翻译作品量多质优.文章从翻译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他们对译作的选择主要是为满足战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国人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开创了近代国人自主办报的先河。《循环日报》的创办体现了王韬借“日报立言”、以言议政及“博采群言、兼收并蓄”等办报思想。  相似文献   

6.
<警钟日报>及其前身<俄事警闻>用近代西方社会理论改造中国社会,以天赋人权、进化论理论为基础,参照西方女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倡女性放足,获取生理自决权和行动自由权;鼓吹女子教育,提高女子思想水平,培养其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争取男女平等,为国家民族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在创作《暴风骤雨》时,深入农村基层,参加了实际的土改工作,并将从现实斗争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在《东北日报》上发表相关报道,在创作时根据需要再将现实体验进行升华和转化;同时,他也认真学习报纸上的政策法令和成功典型,在小说情节设计和细节描写中很明显受到了报纸中某些报道的启发和影响。《暴风骤雨》的创作和《东北日报》是双向互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重要的一页。在桂林文化城,众多期刊报纸刊载译文,译家众多,翻译的国别多种多样。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与抗战存在着密切关系。桂林文化城的翻译文学蕴含着丰富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国二年(1913年)创刊的《晋边日报》是内蒙古地区早期报纸之一,也是现今包头市最早的报纸。这份由早年老同盟会成员主办的报纸现存仅二期,具有独到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笔者对现存该报的文献形态、出刊宗旨、出刊者、内容及其价值做了介绍和研究,认为该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史、内蒙古地方史,尤其是地方报刊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而兴,也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丧失而衰,创造过持续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奇迹,形成过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在戎马倥惚的战争岁月中,桂林文化城曾经发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作用,具有文化抗战的军事意义,世移时易,它的文化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出版的文艺期刊近百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文艺期刊与翻译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前者是推动翻译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后者则是维持前者生存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以《河池日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及报道的版面、形式、体裁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河池日报》对少数民族报道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报道形式多为以图片新闻;秉持"正面肯定"为主的报道立场;报道内容侧重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13.
在黄河中下游防汛治理中,1949年8月至1952年11月的平原省时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治理阶段,三年中平原省省委和政府发动干部群众围绕黄河防汛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在黄河治理工作中,《平原日报》作为中共平原省委的机关报,在解决防汛的动员问题上,以及防汛工作和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通过对《平原日报》关于黄河相关内容的检索,重点梳理平原省黄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平原省在黄河防汛与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其中,预防工作包括汛期预告、制定防汛计划、进行春修和冬修计划,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石头庄溢洪堰工程和锥探计划的推广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当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38年冬到1944年秋的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时的桂林一跃成为“中国南部的心脏”、“华南文艺的据点”。当时的翻译活动,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空前繁荣,尤以英诗汉译成果最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心系民族危亡、祖国命运,他们怀着爱国主义激情, 努力输入异域文明,介绍新知识、新理论、新学术于国人,自觉承担“过渡时代所必负之责任”。可以说,在留学日本这个大舞台上,留学生们演奏的是一曲威武雄壮的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从根本上说,这一基调,是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向关心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海外学子所提出的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清季,政府强化了对各类"违禁"书报的检查,对宣传革命类书报的查禁尤为严厉,其中对<民呼日报>的查禁,是严禁政策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案件.通过与租界当局的联合行动,清政府逮捕了该报创办人于右任,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审讯,最终迫使该报停刊.  相似文献   

17.
18.
19.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唐代莫休符写的《桂林风土记》是一部有关桂林风土民情的笔记。他记载了文人墨客在桂林活动时留下的诗歌,这些诗歌的内容大多描绘了桂林的优美山水、士人在仕途上的奋发有为和失意惆怅、人生感慨。作者记载名士的诗文,可以考见桂林乃至古代广西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