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湉 《华章》2013,(25)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要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并把这种长效机制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促进作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体现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中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创新“软实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在运用自组织理论探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培养途径、人才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平台等三个角度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高校要立足本位,高度重视并抓好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坚决贯彻、落实到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各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努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造就和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创建地方高校自己的特色品牌,使地方高校在激烈的人才与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创地方高校办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犁人才是关键。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概述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含义,对比分析了中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强化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高校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及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展望和思考,以有效促进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环境氛围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创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完善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良好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摇篮,如何培养具有探索与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分析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现状,探讨什么是“微环境”及“微环境”的内涵,并从高校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创新微环境角度对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探讨,通过对个人、团队和高校多视角进行分析,阐明研究生心理素质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团队搭建、课程体系规划及重视专业知识教学是构建微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刍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文章简述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苯素质,着重探讨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对创新与创新人才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鼓励创新高校改革的对策。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高校管理体制与制度、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要.我国一些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特征积极创新了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发现:美国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制度创新、校园环境优良等三个特点,该培养模式能够为美国提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启示是: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注重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与科技服务;重视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倡高校办学规模的合理性;以培育出具有品质与复合特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本文从分析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创新教育观等方面入手,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扎实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则是高校在新时期所应承担的战略任务。上海交通大学近两年一直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上的创新与创业教育高校要全面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  相似文献   

14.
院校发展视野中的中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更是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大发展战略。印度科技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世界所关注,中印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文章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院校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印度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探索进程,并对中印两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成效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了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针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剖析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及具体途径,旨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与着力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既是新世纪的原动力,又是新世纪的新课题。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否科学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之灵魂入题,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而提出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以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科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存在脱离社会需求的现象;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活动与本科生教学未能有效地结合;重知识传授、轻情商训练,高智商与高情商未能有效地结合.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课堂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于社会与他人,在实践中创新;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知识视域;使本科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激励系统,注重科研方面的高情商的训练与养成.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探索政校企"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使政府、高校、企业的资源得以整合,加快企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目前,"三位一体"合作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坚作用,在培养过程中三方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对多角度探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两岸高校应积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彼此借鉴,协同发展。本文从协同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协同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协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研究共建两岸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最后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近年来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当前大学教育的迫切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育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