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2.
高考因为关注度极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因此.一年一度的高考注定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各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者。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高考新闻”占据了包括央视等各级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  相似文献   

3.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1,(33):53-54
自从党中央号召记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来,各级媒体的记者都积极响应,纷纷深入农村、企业、兵营、学校,与群众同呼吸同劳动,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报道,受到干群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土记者”(81岁的退休教师,老通讯员).一生钟爱通讯报道,屈指算来,已当65年的“土记者”了.  相似文献   

4.
“招聘条件:年龄32岁以下”。随手翻翻媒体的招聘广告,几乎没有不对年龄进行限制的。出去采访,连1982年出生的记都能碰上。为此,前段时间,《青年记》搞了专题调查:35岁,你还当记吗?  相似文献   

5.
6.
2011年3月,我正式加入大连日报社新区新闻部(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新闻部"),成为一名负责报道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水务、长海海岛战线的新闻"新兵"。东北地区唯一海岛县、黄海前哨长海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你是大连日报第一个跑海岛战线的女记者。作为生长在城市的"80后",我几乎没什么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三农"报道应该写什么?农村报道能不能具有可读性?采访时和  相似文献   

7.
康乐 《新闻传播》2006,(12):56-57
她给同行的印象总是风风火火的,不论是采访或是做其他事情,都是如此。刚开始接触她也只是看成一种性格,时间久了,我越发觉得这种风风火火的背后却透露着一种东西,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冯越 《记者摇篮》2005,(12):1-1
我认识的第一个记者.是辽宁日报的崔中文,那是1970年,我在宽甸县农村插队,来了一个穿黄军大衣的青年,说是到县里采访,并根据辽报领导的指示,必须顺便看一看下乡知青。中午在大队办公室里见过面之后.晚上他真走着山路,到我们青年点来了!我记得是一起吃的苞米面饼子,  相似文献   

9.
范军 《青年记者》2005,(7):65-65
根据目前一些媒体记的实情,我觉得现有“十病”有待下药一治,其中有的还得下点猛药。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责任     
虽然在媒体工作也不少年头了,但是上全国“两会”采访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拿到报道安排后,不由得心一沉:任务好重,而且给我安排的是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是一个我从来就没关心过的领域。没办法,我只好拿出笨鸟先飞的精神来,政协会议还没开幕,我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2.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13.
他戏称自己是“闻字”的记。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建国以来残疾人中采访名人最多的记——张骥良。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一篇“好人三哥“的稿子被认为是同公安局唱“对台戏“,焦作日报记者陈作华不仅连都市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的官儿丢了,还得苦巴巴地等着一个和他本人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上蔡之行,距今快30年了。那是我很难忘的一次采访。此后多年,我结下了浓浓的“上蔡情结”;上蔡人也把我这个普通的记,当成了真正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万阜乡来了个记者,名叫"农村工作指导员"。那时候,连有点文化的村里人也不晓得,什么是记者,还以为采访就是"宣传计划生育"——"现在知道记者什么都好。我们都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记者帮忙。"  相似文献   

17.
18.
刘晓程 《新闻前哨》2006,(10):102-102
刘晓程在今年第17期《青年记》发表章说,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年会上,杜邦公司一位先生发言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该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采访过的媒体不到100家。多数报道是靠“扒”别人的东西,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