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当好舆论监督记者,就要一身正气。有了人民的认可和好评.一切也就乐在其中。1984年进入新闻队伍以来,我共写批评报道367篇,基本上都被本报和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94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63篇被《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单位采用。每年基本都有编采的舆论监督稿件在中央、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回顾几十年来的舆论监督实践,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一二年来,“舆论监督”成了新闻界中人的口头禅。然而,一个口号出来,就成了一个篮子,啥都朝里头放,这样的事,在中国是屡见不鲜了。“舆论监督”也免不了这样的“待遇”。一个售货员恶语伤人,给他来一块“诗配画”,叫做“舆论监督”。一个理发师粗剃滥烫,五分钟竣工,点他的尊姓大名,叫做“舆论监督”。高楼电梯不畅,马路  相似文献   

3.
清样和信,依然放在桌上,我在等待,在希望,但终究没有能够发出去。下午,最坏的消息来了:“王揖同志已在22日逝世。”我的心陡然往下一沉,可还是不敢相信。这位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奋斗了近五十年的老战士,就这样突然离去了么?几天以前,我还去采访了他,那热烈的谈话,朗朗的笑声,还在我脑际里萦回。问他近来的起居,他不肯讲,只谈他最关心的事——新闻改革。未了,才淡淡说了一句:“脑供血不足,经常头晕。”那天下午,我二点到他的办公室,以为太早,没想到他正在工作。“您没有午休?”“没有”,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4.
一 提起舆论监督 ,新闻界同仁往往都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批评错误的东西 ,而是不愿意得罪人 ,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 ,甚至还包括掌有发稿权的领导。当然 ,为了伸张正义 ,得罪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该得罪的就得得罪 ,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 ,不能得罪。为什么 ?因为有个大道理管着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这话党章上没有 ,宪法上更没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没有 ,但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些新闻单位的老总 ,一谈到舆论监督 ,首先就要求记者“与人为善” ;一些领导同志在…  相似文献   

5.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6.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7.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8.
仁义 《传媒》2002,(6):1
《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市委书记推动舆论监督》的通讯,《报刊文摘》分两次进行了转载。说的是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伊始,狠抓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事。 吕日周书记上任第三天,就向《长治日报》领导下达了“新闻监督令”。此后他又把报社总编辑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拿着报纸批评说:“这是一份由无能总编无能编辑无能记者办的一份无能报纸!”批评之严厉,措词之激烈,实属罕见。为何说“无能”,报纸上少有或没有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他要求《长治日报》:批评报道必须天天有,必须追根求源找到责任  相似文献   

9.
田磊 《青年记者》2006,(23):33-34
几年前,在大学读新闻学课程时,我就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为新闻罹难的记,他的名字叫邵飘萍,用毛泽东的话讲:“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相似文献   

10.
曾晔 《当代传播》2002,(1):31-32
我于1999年初进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纵横”(后改名为“每日关注”)工作,至今已经快满3年了。3年来,就像我们栏目宣传语所说的:“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百姓生活”,我和我的同事们采写了一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焦点话题,其中舆论监督类的稿件占了相当多的数量。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不仅可以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社会进步,还可以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从我本人这几年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经验来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着成见去采…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2.
看了今年《新闻战线》第5期毛志远同志写的《“告记者”两面观》一文,本人感慨颇深。故也想就个人体会谈谈对“告记者”的一点浅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先后在所在新闻单位主持近10年的财贸报道。财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服务业、工商管理、物价等。因同市场和人民生活打交道,牵涉舆论监督的领域比较广,搞的批评报道也就多些。近10年来,经我参与和直接主持的批评报道达百余起,其中重大的、比较有影响的报道有几十起。纵观这些报道,总的来说,还是正确地在报纸上开展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新闻监督,搞好批评报道,按新闻规律办新闻,不仅是新闻界的事,也是领导的事。只有领导热忱欢迎、大力提倡和支持,舆论监督才能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领导运用舆论监督推动工作,首要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的报道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过去,我们的舆论宣传,对“喉舌”、“耳目”的理解比较片面。过分强调了正面宣传,即使揭露问题,也得“反面文章正面做”,使批评报道成了薄弱环节,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搞电视宣传,特别是搞舆论监督报道,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栏目制片人(负责人)、部、台领导等被称为节目“把关人”的人来说,搞舆论监督报道有几怕:怕与政策法规相左,怕领导不高兴,怕说情,怕在观众面前吃力不讨好。但怕归怕,节目还得在怕中做,因为舆论监督是体现新闻媒体功能及社会责任感的锐利武器。作为节目“把关人”应把“怕”转化为动力,使舆论报道合法、合情,有理、有据、有力。有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把关人”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报道环境,努力抓好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形…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抢新     
新闻之新,时间是关键,没有这个意识,新闻也会被放旧,落个望“文”兴叹的份儿。因此,只要发现有新意的事就必须先“抢”到手,尽早推出。才能在抢新的竞争中取胜。3月28日,看到大众日报一版加框发出“山东农业大学不再评职称了”,我顿时懵了,自己苦苦“养”了半年的一条“活鱼”、一则好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被挖走了。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被很多人视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进入全面发展,遍地开花的开端。各省市电视台先后推出主打的新闻评论栏目,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后,《南方周末》等平面媒体也迅速在业内崛起,掀起一波新闻舆论监督的高潮,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出现了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来,我接触了几起法院因新闻批评报导有些失实而引起诉讼或准备诉讼的事。这引发了我的深思:法院应该怎样对待新闻舆论监督?法院在受理社会上公民、法人因批评性新闻产生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应掌握哪些原则?由此又联系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腰杆与扁担     
不久前,我接触过一位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在提起舆论监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顺口溜:“舆论监督的腰杆子软,受不住广告的一扁担。”自己身在新闻单位,不由一阵伤感。  相似文献   

19.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20.
对新闻舆论监督法制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法制化问题,也日益引起新闻界及关心新闻立法的人们关注。一、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我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向来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念,为堵塞社会舆论监督“之口”,采取“愚民”政策,如焚书坑儒等。1896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梁启超先生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向导国民。这是我国近代新闻舆论监督思想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