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联欣赏     
重视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对联,令人喜爱。撰写读书联的人本身就是志在书山探宝,心向学海寻珠之人。他们撰写的读书联或谈志向,或谈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谈心得体会,或谈读书之益,或谈学习态度,都是肺腑心声,甚至是毕生苦读的经验,但总是意关爱书,指明读书的作用,指导读书、强调读书与实践并重,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3.
名人故事     
少年苏东坡羞改对联苏东坡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诗文出口成章,常常受到师友们的夸赞。因此,他有时踌躇满志,洋洋得意。有一天,他竟在自己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过了几天,有一位白发苍苍的乡村老人上门向苏东坡请教。老翁拿出一本小书请他诵读,苏东坡翻开一看不禁愣住了,原来书上的字竟然有许多认不得。苏东坡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老人走后,他便在原来的对联上首各加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东坡发愤砺志,刻苦读书,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文学家。名人故事@晋辉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组谈书、谈读书、谈读书人的文章。关于“书”的文章可谓多矣。这里的三篇各具风格,各抒胸臆,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作者好读书,乐读书,以读书为享受。我们可以从朱湘的倾谈中感受“旧书”的情趣;从余杰的畅叙中寻找“吃书”的乐趣;从贾平凹的调侃中体味“读书”的妙趣。总之,书中的真趣还需各人自己体会。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师: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况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古代,苏轼年轻时自以为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  相似文献   

6.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7.
名人读书"三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  相似文献   

8.
本刊推荐     
书目一: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推荐理由】《温儒敏谈读书》一书,结集了温儒敏十余年来谈读书和语文教学的文章40余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语文教学与读书、通识教育与读书、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读书联趣说     
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读书著称于世,富有内涵、哲理的对联也教育了多少代人。古时有这样两副脍炙人口的对联:“祖宗传克勤克俭;子孙法惟读惟耕”、“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这两联通谷易懂,言简意赅,既阐明古人省吃俭用,聚钱供子孙读书求知、修身养性、明达事理的传统美德,又为今人读书立志、律己、创业留下了醒世名言。北宋文学家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博学,恃才自傲,曾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愤识  相似文献   

10.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幅对联还可以这样读解:有益身心书常读,无关家国事莫为。把两种说法联系起来,在读书问题上就是要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也就是说,要读好书。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期我们为大家选编了两篇谈读书的文章。《读书有秘诀吗》给读书茫然者指点迷津,告诉我们一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断想》则引领朋友们进入一种读书的境界,让我们“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读书,古人有两个对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是"人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是"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读书既是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方式,就免不了在各种场合谈读书。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  相似文献   

13.
读书     
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很注重读书励志。他们将自己读书励志的想法写成对联,悬挂在自己的居室或书房里,用以自励或赠送给朋友互勉。这种对联也称"中堂对"。它字句凝练、寓意深刻、劝学励志、脍(kuài)炙(zhì)人口。  相似文献   

15.
书山乱叠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总相思”。这是近日在《中国书画报》上读到的已故书法家林散之的一幅行书对联。对散之先生的书法之妙我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好,特别触动我心者是这幅读书联语的意蕴,尤其是那句上联“书似青山常乱叠”,说到我等读书人、爱书人的心里了。读书人、爱书人,所多的就是书,所重的也是书。用“书山”形容,虽属夸张,却毫不为过。架上是书,案头是书,枕畔是书,床底、厕间、箱箱柜柜到处是书,一排排,一摞摞,一堆堆,真个是“书山乱叠”。唯营构如此的环境氛围,才好读书,才好恣情率意地读,无拘无束地读…  相似文献   

16.
习作要求: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们只是为增进知识才读它们,所希望的也只是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多希望它们不至于沉闷得难以卒读。我们读那种书是不得不读,而不是喜欢读。这当然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读书。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18.
读书对联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期话题:书与人写书的人,读书的人,爱书的人,都与书朝夕相伴,在写书、读书、爱书中获得精神愉悦和生命支撑,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编辑人语每当静夜遐思或闲庭信步时,我们是否想到:书,读得太少了!每当走向讲台或援笔缀文时,我们是否感悟:读书,实在太重要了!每当感概人生或惆怅逝波时,我们是否发觉:不读书,生活未免太乏味了!我们有千万条理由呼吁:朋友,咱们读书吧!读书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道绚丽风景,读书更是为人师者应有的洒脱与绰约。读书,使我们悟出多元人生价值。权力与金钱虽可让人怦然心动,教书和育人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代较流行的《读书作文谱》一书进行全面评析:先谈读书的心理准备,要涵养性情,静心专一、方能学有所获;次谈读书的求实精神,要善于存疑、释疑,穷理尽意,从而不断获得新知;再谈读书的高级境界:精熟会通,不仅经久不忘,还可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