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十年来,我在读书、教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重“积学储宝”,固元培“根”,二觅研读之“路”,三求治学之“法”。现略述如下。有一条深根从我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从学生到教师,到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自己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深根,其教学实践是枝干,其研究成果是花朵、果实。从教与学的过程上说,只有自己重“道”,才能有“道”可传,自己敬“业”,才能有“业”可授,自己不“惑”,才能见“惑”能解。知识和经验,是一个教师多年虔修积累的结果,有了它,“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制度语境下的教授治学有着鲜明时代意蕴,崇尚学术、潜心学问是教授治学的价值基础,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教授治学的逻辑前提,维护权利、制衡权力是教授治学的实践旨归。然而教授治学的过程是权利与责任的有机统一,教授治学有着清晰的边界,必须警惕学术霸权与学术滥权。而学者的自省自觉、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育、权力制衡机制的构建、有效的制度规约是教授治学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旁证博引、左右逢源,在教学科研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资料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搞教育教学研究当作“事”,那么资料便是“器”,而且是重要之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注意个人资料的积累和使用,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井把它看成是自身素质的有效因素。多年来,笔在教学之余收集资料撰写稿件在省级以上学术、专业报刊发表近二百篇章,并多次在全国教学教改研讨会,学术交流会获优秀论一、二等奖,获县、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术论、教改成果、教研成果一二等奖多次,这都是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下面谈一点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除潜心精进之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亦应须臾不离左右。钻研历练品性,积累铸就大成。治学或科研之路因其艰辛,难以真正登堂入室,惟立志笃学、坚韧不拔者方能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5.
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学术团队.办好一份独具专业特色与学术品质的学报.是理教治学的一桩大事。一名教师.一个潜心科研的专业工作者.拥有一份与自己专业生涯相伴随、互勉励、共成长的学刊,亦是一大幸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创刊至今廿五载,出刊百期,成为北京教育学院科学研究的平台、学术交流的窗口、成果荟萃与智慧交融的园地。不仅堪称师生员工的良师益友.而且获得教育科学、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唐宋词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一书,系刘尊明先生近十年来词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与荟萃。其中有些章节,已先期作为词学研究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曾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有些章节则尚未发表。今刘先生能够整合成书,而各章各节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说明著者近十年来的治学与积累已涵盖了词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并非一般泛泛收集论文之著作。全书共分八章,即“审美体验论”、“词学思想论”、“形体艺术论”、“内容题材论”、“创作主体论”、“发展史论”、“传播史论”、“学…  相似文献   

7.
萧宗六先生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泰斗之一。他在学术上的诸多建树对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教育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治学之道》系列文章,是萧老对几十年“怎么做学问”的体会的总结。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较之治校之法,治学之道更有普遍意义;较之学术理论,治学之道更有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叶知秋”,淮南王刘安头一个说。其《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门客或日食客或日清客集体撰写的一部杂驳斑烂的纯学术之书)有语:“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这以后才有了《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  相似文献   

9.
问题及分析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而其中的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立在正确对待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因此,进行学术引文规范、完备学术论文的注释体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术引文规范消除下面提到的引文失范行为,克服上述缺点,对推动学术进步和学术水准提高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有关引文规范存在下列常见问题:1.将他人学术成果(包括学术发现、学术观点、研究数据等)编入自己的学术著作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或教材等,而不加详细说明,也不加引文标记或注释(包括脚注、文末注释等),只提到“…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当代中国的艺学建设的最大问题是“失语症”,,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加强原创性论的建设,原创是对传统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方法论上不同于学界通常提倡的“综合创造”,原创性论必须具备深度创造性,现实性,当代性和世界性等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一生治学领域几经转迁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他的治学方向一转再转的动因何在 ,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 ,莫执一是的话题。文章通过梳理王国维的治学经历 ,发现其学术选向与其人生目的和文化理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在其人生目的和文化理想的形成过程中 ,传统意识———尤其是“忧世”观念和怀疑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姚君伟文学选论》走出了一条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确而且值得推崇的治学之路;彰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文本”并重的本体意识;展示了作者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与高度。这是一本学术性高、典范性强且必将为构建中国学术气派而作出贡献的个人学术文集。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和中共党史专家何干之同志诞生八十周年。何干之在革命的讲坛和笔坛上,辛勤地耕耘一生,他培养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令人钦羡。学习这位史学前辈的治学经验,研究他的学术实践活动的特色,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来说,仍有其现实的意义。我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使六十年前刚刚进入大学读书的、还是一个“教育改造论”者的热血青年何干之,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革命道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造就了他一生的事业,也使他在学术实践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做学问实际上也是做人。余三定先生做学问,心存敬畏,全心投入,一以贯之,是有定性、定心、定力之人。这本《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就是最好例证。这是他多年学术思考的一个结晶,是他对当代中国学术热点问题的总体观照,一片苦心。其中还论析了我们《北京文学》曾经引起轰动的有关中学语文教育的讨论,治学眼光之宽广令我辈钦服。  相似文献   

15.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主要在其治学方法上开一代之风气。五四以后,他用一套新的方法来整理国故,以实现他“打鬼”的文化韬略。这套时人称之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学术及思想界影响都很大,余英时先生称其为范式性的变革,认为以此取代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玄学模式①。对于其治学方法的研究,或褒或贬已不在少,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当,人云亦云,结果不能正确地分析胡适的治学方法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总结胡适的治学方法总是遵循两条错误的线路,一个是以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等同于治学方法,称之为“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相似文献   

17.
我研究隋唐史和中国佛教,出版了学术专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合著出版了《谋士传》、《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等著作,发表了60篇论文,其中不少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历史学年鉴》、《文摘报》等等权威信息报刊全文复印或摘要、报道。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心力交瘁,甘苦备尝,因而也产生了一点体会,那便是“治学求新,贵在有我”,即自己要不断地开辟新领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见解,为学术繁荣作出由自己负责的贡献。要达到这~境界,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18.
“天下事无一不靠积累”。做生意要靠积累资金,当演员要靠积累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搞创作要靠积累素材,而搞科学研究要靠积累文献资料。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管做什么事,事实上他无时不在积累。一个人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往往靠苦干,等他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就由苦干逐步变巧干。大凡善于治学者,无不把积累资料视为一项重要工作。著名史学家吴晗,生前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卡片。他每看一部书,都要认真地摘录,并主动勤读、勤抄。由于他的勤奋,上大学时就有了“太史公”的雅号。正因为他如此认真地积累材料,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写了《…  相似文献   

19.
柴德赓在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在评论乾嘉考史三大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时。柴德赓既充分肯定其纪传体史书研究的成绩,也论其不足,并着重比较了王鸣盛与钱大昕治学途径与学术功力之不同。反映出柴德赓实事求是、视野开阔的学术风格。章学诚治学独树一帜,柴德赓对此作了深刻总结,同时也指出其思想上的局限,这种评价客观而全面。柴德赓对其他清代学者也有深入研究.反映出柴德赓精深的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莫友芝是晚清以来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一生荣利泊如,潜心治学,在语言文字学、目录版本学、史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且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视的诗文作品,堪称“黔学之光”。因此,应当花大力深入开展莫友芝研究,宣传、继承、光大莫友芝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